韦万石来了,翻了翻牌子,说:“窦公该去问王刺史啊!”
韦万石仪凤四年(679年)就卸任了。他也没做过太常卿,他做的是太常少卿,是副职。他之后扶余隆、王德真都做过太常卿。
韦万石说的王刺史乃是王德真,高宗年间一度做了宰相,不到一年便遭废黜,做了陪侍相王李旦的长史,又徙任太常卿和侍中,垂拱元年出任同州刺史,随即又因罪流放。
窦孝谌道:“韦兄开什么玩笑?王刺史如今远在边陲,生死不知,让我如何去问?"
窦孝谌道:“王氏是大族。王刺史虽然不在,他夫人、儿女可都还在京中。”
唐朝王氏号称有定著三房,琅玡王氏、太原王氏、京兆王氏。
琅玡王氏就是东晋初年史称“王与马,共天下”的鼎盛世家。卧冰求鲤的王祥,笼络江东的王导,书圣王羲之,都是琅玡王氏。
太原王氏就是当朝被禁婚的“七姓十家”之一。巧使连环计的貂蝉义父王允,美男子卫玠的母亲都是太原王氏。这一支可能颇为美貌,因为族中出过三个皇后,三个驸马。当然三公、宰相也出了若干。盛产皇后、驸马也有可能是攀附的结果。
京兆王氏据说是魏信陵君的后代。信陵君的后代怎么会姓王呢?据说信陵君姓姬,以魏为氏,因为被封到信陵,后代也有以“信”为姓的。又汉高祖刘邦称帝,招信陵君后代入朝做官,封兰陵侯,人们因为他出身王族,称他为王家,后代就以“王”为姓氏了。这是后世编纂的《姓氏急就章》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说的。位列曹魏三公,在后世小说中被诸葛亮骂死的王朗,也封爵为兰陵侯。他们有可能同宗。
唐朝初期还沿袭着汉晋以族支维系社会关系的风貌。人们见了面聊天问问姓名,算算排行(序齿),然后就发现“哦,你是我的三十六族弟呀!”或者“某某某族叔,小侄排行某某某,是某某某房的。”
窦孝谌道:"官员在署里的那点事,谁会拿到家里说呢?太公私不分了吧!?即使王刺史在洛阳,他是做过宰相的人,太常庙祭这点事,也未必在他眼里。”
韦万石道:“虽然王刺史谨守本分,王刺史担任太常卿的时候,未必不到太常寺来看视。王刺史的公子,也未必不到太常寺来玩耍。”
一语提醒了窦孝谌,他说:“不错。小孩子游戏,在书中夹纸笺,合情合理。”他立刻要下人去王家打听。
韦万石告辞时说:“还该跟宗正卿问问。太常寺诸务,与皇族事务相连。倘有仪式祭礼,宗正寺应动钱粮。”
唐朝定著三房
版主: Caravel, TheMatrix, mo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