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一套说辞,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主流心理学的认识而已。对你来说可能是深刻的认知,对我来说,是科班正统思想。把我这个背景说给你听一下,这样你知道我从何而来,不会有不必要的误解。
如果佛陀的意思,就是目前主流心理学的认识,那它不会有这么多信众。所以,我认为,佛教现在认可这种说法,甚至动不动就把佛教与科学挂钩,然后很多知识分子也趋之若鹜,不过是双方各取所需而已。佛教这么做,不过是求生存,正如当年发展出大乘佛教求生存一样。本质上,是你们想听什么,他就说什么。而知识分子,也有装逼的需求。好了,我把诛心的丑话说在前面,这样大家的立场,就清楚了。
回到具体的逻辑问题。我来逐一评论一下你的论点。
1. 你认为我说的佛教认为的虚拟现实的说法,”不太准确,这是后期佛教以唯识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种说法“。你的理解,有很大的问题。
首先,唯识论不是主观唯心主义,而是客观唯心主义。这个电脑游戏的设定,是客观的,一旦设定好了,还是不变的,游戏设定,不以玩家意志为转移。
其次,唯识论,也不否定物质,就如游戏玩家,也不否定游戏世界的存在一样,否则这个游戏就没法玩了。只是否定物质的本源性,物质当然存在,就如这个游戏存在一样,它不过是虚拟的。
最后,为什么佛教需要在后期发展出唯识论?这当然是要解决原始佛教的理论困境。这个困境就是,如果物质世界是真实的,而非虚拟的,如何能黑出去?如果世界是物质的,佛法不可能存在。所以,只能承认,物质世界是虚拟的。这是佛教教义完善必须走的一步。
2. 你下面的什么五蕴之类,不过是心理系一年级的《普通心理学》内容。我就不评论了。
3. 你下面的康德之类的内容,不过是任何西方哲学史都有的内容。我也不评论了,因为我老在大学二年级就看完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4. 你下面的进化论,基因之类,不过是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的内容。我也不评论了,因为这是我博士资格考试书单上的。
5. 你下面讲的,人死了,个人的意识就没有了,但不代表其他人的意识也没有了,等等,这不过是道金斯的meme。这个对你这个非佛教徒来说,也许是满意的答案,但应该不是佛教徒满意的答案。因为个人的意识没有了,信教的意义也没有了。
6. 你下面开始讲业力,这儿就开始出现逻辑问题了。在5, 你认为,留存的并不是个人意识,而是meme。但是,业力,当然是作用在个人的。你自己也说了,一个玩家退出游戏,再参加游戏,还是同一个玩家,个人意识是继承了的,所以才能继承业力。我知道佛陀本人反对这个说法,但不这么说,逻辑是不通的。这也是为啥后期佛教,必须抛弃佛陀的一些说法。因为他的说法,逻辑不通,他自己并没有想明白。
7. 你下面试图回答我提的问题,为啥只有美好是泡影,而苦不是泡影。你说了一大段,不过是重复我的问题,还是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mrmaja 写了: 2022年 9月 19日 00:08 看来临时补课还是有效的,至少搞明白了南传,汉传的区别:-)
对, 人间佛陀讲的修行方法确实操作性很强,用黑客技术来比喻不无不可,这也是佛教(南传)区分于其他宗教的地方,
可操作,可验证,不太像一个宗教。
你一开始说的“佛教说,这个世界是虚拟的,是意识创造的,物质不存在,只有意识”不太准确,这是后期佛教以唯识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种说法,原始佛法里其实不否认物质,佛陀的态度是实用性的。但佛法用五蕴来解析世界其实是有深意的,你如去读阿含,可以看到很多地方重复地讲五蕴,六届,六入处,把身心分为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大部份,与六根相应的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用现代语言翻译就是:我们认识的所谓的世界,是感觉器官在受到外部刺激后,将各种物理波信号转换成生物电信号,然后由大脑抽象成各种感觉的。同期的希腊哲学家Empedocles也认识了这个,提出人所知的“表象的世界”是“本体的世界”的真实重现,所以他是理性唯物主义的鼻祖,比普通人(包括大部分的现代科学家)的朴素唯物主义(即认为我们外面有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世界)是一大进步,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证明“表象”等于“本体”。爱尔兰哲学家George Berkeley意识到这是无法证明的,所以提出了 “存在即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所谓的“外物”,其实是人的感知和认识之后所形成的观念的组合。这就是主观唯心主义。
康德的对这三种早期的思想分析以后得出的结论是:
1、人只能感知到表象的世界,不能感知到本体,所以朴素唯物主义是错的;
2、因为根本无法证明表象的世界=本体世界,所以理性唯物主义也是错的;
3、人无法直接感知本体世界,但不能据此就认为本体世界不存在,所以主观唯心主义也不对
他认为,人类确实只能认识表象的世界,他称为“现象界”,但现象界绝不是本体世界的完整复现,对于那个本体世界,只能认为我们对它一无所知,即“不可知论”。他认为“现象界”这个我们能感知的世界,即被称为宇宙的东东之外,是我们无法认知的“物自体”。据此,康德提出了他自己先验哲学,认为人是具备了感应能力和先天认识能力的一个特殊的存在。人仅具备了眼耳鼻舌身五个感觉器官和大脑等“硬件”,同时大脑预装的操作系统可以让意识根据规定在脑海中渲染出表象的世界。
这个和进化论契合的非常好,操作系统其实就是基因编码的一部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大脑的这个表象世界模型不是从出生开始构建的。只有最顶层很少的一部分才跟出生后的学习有关。下面占多数的底层,组合序列早已建好,预测模型早已完美,数据庞大到不可思议,连接复杂到不可思议,都是继承的遗产。这些部分很多跟身体有关,更多的与曾经的外部世界有关。随便挑出一个局部,都能让顶尖的AI模型汗颜。这么庞大复杂的底层模型,当然也是一点点学习出来的。不是我们自己,是五亿年间每一个直系祖先。学习方法是通过一代代的适者生存让神经建模不行的早点去死,或者终身破不了处,那些就不是我们的祖先。建模够快、够准确的才有资格做祖先。它们把整体建模的菜谱刻在基因组当中传给我们,也就是说,每个人头颅中的世界模型刚一出生,对世界的学习就已经持续五亿年。所以它才会那么复杂,那么牛B。
五官接收到外部刺激后,头脑按照预先的规定对信号进行转码,送入大脑,然后由康德所说的“先验统觉”,在大脑的操作系统里把传送来的外部刺激信号进行加工、整合,渲染出表象的世界。康德为此构建了一个范畴模型,用来规范化分析这个操作系统的运算规则。
康德依此回答了唯物主义和基督徒的诸多诘难:
1)为什么表象的世界如此有规律?难道不是上帝存在的证据吗?
因为预装的“操作系统”是有预设的解码、运算规律的。所以这表象出来的世界一定有其规律。
2)为什么不同的人感知的属于自己的表象的世界感觉类似?
因为人类硬件(眼耳鼻舌生意)和预装的操作系统是一样的,我们自以为的现实世界生活,是在这个先验的操作系统下高度同步的一个虚拟世界,类似于现代的在线FPS游戏,玩家能看到相同的敌人,互相协同配合作战。但是那个战场其实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3)你死后,世界还存在吗?
每个人感知到的是自己主观的表象的世界,但由于操作系统相同,这些世界是高度重合的。你死了,你的表象的世界消失,不意味着别人的表象世界也消失了,就像你退出游戏,别人仍在继续。
而佛教或者说佛陀的世界观在这个模型里加上了轮回和业力的概念,1)作为游戏玩家,死亡/退出马上会以另一个角色加入游戏,2)过去你在游戏中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到你未来的角色和角色的命运。依据佛法修行成功的话可以永远不再玩这个游戏了,所以信佛根本上是信轮回,信业力,信依佛法修行能断轮回。佛法里除了轮回和业力部分是超验的或者说是宗教性的,其他的包括苦空无我三圣谛都是可以实际体证也不难从逻辑上理解。那既然是超验的,我没法体证,为什么要相信呢?佛对此的回答是在证得初果前有“疑”是完全正常的,证到初果自然断疑结,而在这之前的信心可以来自佛法对现象界的解释,它是逻辑范畴里最合理的,也和现代科学的观察结果吻合的很好。一个人80%的结论是正确和可信的并不代表他剩下的20%就一定对,但至少可以大大提高对他的信心,至于最后正确与否只有各自通过实修来验证,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现在你应该知道了,你说的世界的美好,从科学角度讲,只是基因给你的幻觉,和matrix里是一回事,那些觉得不美好的前辈们都没有资格成为你的祖先。基因对生命的控制是全方位的,人作为基因的壳,感受到的一切愉悦,不论是底层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带来的,还是更高的社会及自我实现需求得到满足带来的,本质上都是基因的奖赏,因为这些追求有利于基因的复制;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众生都是下意识地听从DNA的指令,生存,繁殖,照顾好带着基因代码的后代,让他们成功地继续生存和繁殖,子子孙孙无穷尽,同时享受基因奖赏的愉悦。但是基因进化出了自我意识,而作为拥有自我意识的个体天然的恐惧死亡,也厌恶这个壳不可避免的衰败,也就是“老病死”,这就是佛陀说的苦。同时,康德指出,人的认识能力除了感性和知性外,还有理性,就是意识通过观察表象的世界的现象,总结提炼出其背后的运行规律的能力。这一点,应该是人类与其他动物最核心的区别了,这也是“苦”的来源之一 (人天生是悲伤的哲学家,而不是快乐的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