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过电影《入殓师》的人,是否也看过西西的《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刚看完那个日本的《入殓师》,乐子你说什么美女生完小孩,肚子还很平坦光滑,害得我一直在等那个女的生小孩露肚子。你说的是这个演员生过小孩是吧?我也没看清她的肚子,只觉得很瘦,没胃口……

电影是挺感人的,遗容化妆这事很符合日本文化,追求完美,尤其是表面上的视觉完美,让死者以最美的生容离开人间,给生者带来最后的带点自欺性质的安慰。化妆过程的仪式化也非常日本,跟茶道剑道禅道一样,用固定的仪式来强化思想。弊端是做过头的话会流于形式,表面太克己容易引发内心的反叛。不过这是题外话。
电影的缺点是有点煽情过头。让他老婆参加浴池女主人的装殓,从而对丈夫的职业由反对到理解支持,这样的转折似乎挺幼稚简单化。火葬场的老头在焚尸前的大段抒情也很sentimental。总体感觉选材角度好,掌握火候似乎欠佳。
这个电影让我想起西西的成名短篇《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也是讲一个遗容化妆师,不过是女的,几度恋爱失败,因为现代人不敢面对死,都被她的职业吓跑。故事本身是个悬念,她正要带现任男友去殡仪馆看死人,故事就此结束,男友反应如何读者不得而知。留一个开放式结尾,也有点积极的意思在里头。
我把小说附在后面,看的时候也像电影一样觉得构思巧妙,写得似有点不着力,阐发不透。有个长处是她善于重复使用一些关键词,强化读者的印象。比如开头说:
“听人家说,当你真的喜欢一个人,只要静静地坐在一个角落,看看他即使是非常随意的一个微笑,你也会忽然地感到魂飞魄散。”
唉这个笔法很像张爱玲啊,让人觉得爱是那么不由自主那么可怜,“魂飞魄散”这个词极为传神。其后她想象男友踏进殡仪馆时“魂飞魄散的样子,唉,我们竟以不同的方式彼此令彼此魂飞魄散”。令人黯然。结尾又魂飞魄散了一下:
“几十年不过匆匆一瞥,无论是为了什么因由,原是谁也不必为谁而魂飞魄散的。”
这个很伤情。“原是”这个词是不是又有点张爱玲的味道。
还有说化妆过的死人,显得“心平气和而温柔”。她在殡仪馆和死人打交道,虽然孤独寂寞,但没有人间各种是非恩怨争执,她喜欢“最安详的死者”,她将他们一个个都变得“心平气和而温柔”。如此重复多次,都是远离尘嚣、拥抱平静的味道。还有一句点题的话是“因为爱,所以不害怕”。这也是西西很多作品的关心所在。这个短篇收入她的同名文集,里面的其他作品大都也是关于现代人的异化、城市生活的机械冷漠、人与人的疏远不能沟通、人没有生更害怕死、应该如何面对生死这些命题,文字给人感觉很聪明,但又有逻辑,不是任意跳跃。只是城市题材的文学似乎总在这个圈子里转,很难开拓出新意。
下面我又要像娜娜说的杂扯了,我其实更喜欢的是这个文集里的另一篇《感冒》,喜欢在现代故事中冷不丁插几句古文,很有味道。我减缩了一下给你们看看:
我32岁仍未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某日忽遇楚。(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他穿凉鞋,招呼。(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美丽的微笑。(婉如清扬。)
心上人常着素白衣衫。(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言谈间得知他家中除母子二人无别人。(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和他在一起,是那么地快乐。(正是江南好风景。)
可惜秋凉之后我要嫁人。(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些诗经句子既点明心意,又婉转可喜。尤其还通俗,再难一点的我就看不懂了。再往后的括号小注都是白话了。有些诗句也很好听:“斑鸠在远方唱着,我的梦坐在桦树上”;“斑鸠在远方唱着,梦从桦树上跌下来”。最后离家求自由。
最后给刀锋列一串西西写到的台湾作家和他们的故乡:陈映真的故乡是莺歌;施叔青在鹿港;黄春明在罗东,写过宜兰;叶维廉写过布袋镇;朱铭在板桥;七等生在通霄。台湾地名怎么都那么好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