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养蛊式”竞争
	•	很多高校会同时招收多位青年教师(俗称“青椒”),虽然岗位说明里是 tenure-track(准聘),但实际上最终只有极少数能拿到“长聘”/编制。
	•	过程里同行常形容为“养蛊”:让年轻人互相拼科研、拼项目、拼经费,几年后通过层层评估淘汰掉大部分,只留下最强的少数。
	•	评估指标极度硬核:SCI/顶刊论文数、基金项目(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生培养、社会影响力等。很多高校没有透明的比例要求,但实际淘汰率较高(可能 >70%)。
	•	没有留下来的人,通常会被解聘或转岗,压力极大。
但高校收割了一批韭菜拿到了很多论文以及科研资金。这就是 秦始皇摸电门— 赢麻了!!
⸻
 美国:
Tenure-track 的稳定性
	•	美国的 tenure-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 (AP) 通常 5–7 年考核一次。
	•	大多数学校确实希望 大部分 AP 能顺利 tenure:
	•	美国 AAUP 的数据表明,tenure 成功率常年在 60%–80% 之间,在一些研究型大学甚至更高(例如 MIT、Stanford 某些院系 >85%)。
	•	所以“90% 都能过”可能略夸张,但大方向没错,美国的理念是 招聘时就已经筛得很严,进来的就是“合格苗子”,学校希望他们成功,而不是淘汰。
	•	美国更强调 预筛+扶持:AP 会有启动经费(startup package)、减轻教学负担、导师帮带,帮助其过渡到独立学者。
⸻
核心差异
	•	中国:先招一大批,后期残酷竞争,类似“赛马机制”,提高平均产出,但牺牲了许多青椒的职业安全感。
	•	美国:前期门槛更高,但一旦进了 tenure-track,学校和个人目标是一致的:希望你留下,而不是淘汰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