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才满口胡话,人民军在38线以南的都有好几万成建制归队,没归队的还在南方坚持游击.而人民军在38线以北和中国境内还有20万大军,正在训练.美韩方面的战史记录,第一第二次战役都有人民军参战,第三次战役开始人民军更是以3个军团成建制规模参战,还解放了汉城.
志愿军基本是当时最强的轻步兵了
版主: Softfist
#649 Re: 志愿军基本是当时最强的轻步兵了
日军瞎胡扯。那个阵地只有国军一个营,500多人。112团一共就两个营,1000多人。还损伤900人,要脸吗?
ridgway 写了: 2025年 10月 3日 20:43当然有,时广东 冀伯祥 [中国][出自《中国远征军史》] 1994的数字就不同.我能举出正式战史的记录,比你空口无凭可靠100倍.
中国方面称打死日军184名,日军称歼敌900余人.
http://main.warstudy.com/history/world_ ... 004.xml#a5
于邦战役我驻印军击毙日军第55联队管尾队长以下军官11名,士兵173名,缴获轻重机枪12挺,步枪63枝,日军死于森林中的无法查计。于邦之战,以驻印军的大胜而告结束,从此大龙河右岸地区全部被盟军占领。
于邦战役的胜利为缅北反攻开创了胜利的纪录。美军印缅战区的战史评价说,于邦战役是敌我在非常接近地区的激烈战斗,中国新编第38师官兵的英勇留下了非常深刻难忘的印象。这批官兵很多都是一年来新补充的,他们常听到老兵讲两年前在缅甸仁安羌战役中的英勇故事,为能亲自打击日本军而兴奋。他们后来进军密支那,始终不忘开创胜利纪录的乐趣 [ 注: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第三册,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台北1981年版第327页。 ] 。日军第18师团55、56联队在这场激战中失败,大感震惊。日军战史记载:历来的行情都是日军1个大队对付中国的1个师而绰绰有余。尤其在九州编成,转战中国大陆素有把握的第18师团与中国军战斗,更有最强的自信心。岂料胡康河谷的中国军无论在编制、装备或战法与训练上都完全不同,步兵军56联队虽曾勇战力攻,然而敌用稠密的火网与空中补给支持着圆形阵地,不仅不能压倒它,且使我军损失惨重。我军虽使敌军损失900余人,敌仍顽抗,扼守密林阵地,毫不退让。全军接此情报后,均为之愕然 [ 注:麦克米伦公司:《蒋介石的外国高级参谋长——史迪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47页。 ] 。证明中国军队如有现代化武器装备,良好补给及适当的指挥,能以同等兵力击败日军。
#652 Re: 志愿军基本是当时最强的轻步兵了
按中国远征军史,新38师两个团前往增援被围的1营。
22日,日军55、56联队全部渡过大龙河。第1营的后路被日军切断,与日军形成相互包围之势。11月24日,驻印军总指挥部调新38师步兵第113、114两团和炮兵第2营增援,陆续赶赴前线,大龙河前线形势方转危为安 [ 注:巴巴拉·W·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纽约,1970年版第299页。 ] 。11月25日,114团第1营赶到前线,被日军包围,全靠空投补给。该营官兵砍芭蕉、毛竹、葛藤等取水度日,沉着应战,10余次打退日军的进攻,独立作战达月余之久。
12月中旬,38师决心转移攻势,先行肃清大龙河西岸之敌,114团、113团及炮兵第2营也到达前线。孙立人师长重新拟定战斗计划,一面增兵从正面攻击于邦守敌据点,一面派出部队由两翼渡大龙河夹击敌后,将大龙河畔之日军一举歼灭之。
12月21日,孙师长唐副师长亲临前线指挥。24日上午8时,驻印军先以炮火轰击,然后以114团主力从正面攻击,另以第1连从左侧迂回,战斗异常激烈,史迪威总指挥也亲临前线观战。入夜,我驻印军凭借猛烈的火力,奋勇拼杀,摧毁日军全部机枪火力点。经过一周的连续攻击,至29日,驻印军完全占领日军阵地。少数残敌,向于邦两侧森林逃窜,经我迂回埋伏部队夹击,狼狈逃窜。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693
- 帖子: 27347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654 Re: 志愿军基本是当时最强的轻步兵了
国军说日军出动了2个联队,但是日军战史则说日军没有投入这么多兵力。
11月4日以后,日军先后将第18师团所属第55、56两个步兵联队从滇西方向抽出,星夜增援大龙河西岸据守的日军。日军山炮第18联队及重炮兵独立第21大队也调至胡康区,敌师团司令部也由密支那进到前线附近。
#655 Re: 志愿军基本是当时最强的轻步兵了
当时第18师团分散在数百公里的广大地区。集结在南部富昆地区的只有步兵三个大队。另有步兵四个大队是在前述怒江战斗结束后返回密支那的行军途中。其他部队分散在密支那、八莫及南面的杰沙附近,而且还给新编的第31师团抽去三分之一的兵力,火力及辎重兵力减少了二分之一。
牟田口军司令官和田中师团长之间的意见对立
师团长接到两军交锋报告后,判断这支敌军只是为了掩护中美军主力越境派出来的一支先遣部队,首先命令富昆南部地区的第56联队急速前进,企图将其各个击破。及至该联队到达战场交战后才搞清楚,敌军原来是中国军第38师一支劲旅,和第18师团过去在中国大陆上接触过的中国军队,在素质上完全不同,因而大吃一惊。过去,日军以一个营消灭中国军一个师乃是家常便饭。尤其是这个在九州编成的师团,在中国战场上久经战斗,纵横驰骋,同中国军交战最有自信。然而,此次在富昆的中国军,无论是编制、装备,还是战术、训练,都完全改变了面貌。尽管第56联队奋勇猛攻,敌军圆形阵地在炽密的火力网和空军的支援下不仅毫不动摇,而我军的损失却不断增加。敌军虽已遭到了将近九百名的损失,却仍顽强抵抗,坚守密林阵地,毫不退让。于是立即向上级报告了这个情况,使全军不禁为之愕然。
田中师团长仍然企图各个击破敌人,决定亲率师团主力向国境山区的新背羊山口断然发动进攻。进攻时日预定为12月15日。当时全师团能参加这场战斗的兵力不过四千名左右。
#658 Re: 志愿军基本是当时最强的轻步兵了
包围了一个营,不到600人。最后能得出损伤900人。这种你也信,我服了你。
ridgway 写了: 2025年 10月 3日 22:12当时第18师团分散在数百公里的广大地区。集结在南部富昆地区的只有步兵三个大队。另有步兵四个大队是在前述怒江战斗结束后返回密支那的行军途中。其他部队分散在密支那、八莫及南面的杰沙附近,而且还给新编的第31师团抽去三分之一的兵力,火力及辎重兵力减少了二分之一。
牟田口军司令官和田中师团长之间的意见对立
师团长接到两军交锋报告后,判断这支敌军只是为了掩护中美军主力越境派出来的一支先遣部队,首先命令富昆南部地区的第56联队急速前进,企图将其各个击破。及至该联队到达战场交战后才搞清楚,敌军原来是中国军第38师一支劲旅,和第18师团过去在中国大陆上接触过的中国军队,在素质上完全不同,因而大吃一惊。过去,日军以一个营消灭中国军一个师乃是家常便饭。尤其是这个在九州编成的师团,在中国战场上久经战斗,纵横驰骋,同中国军交战最有自信。然而,此次在富昆的中国军,无论是编制、装备,还是战术、训练,都完全改变了面貌。尽管第56联队奋勇猛攻,敌军圆形阵地在炽密的火力网和空军的支援下不仅毫不动摇,而我军的损失却不断增加。敌军虽已遭到了将近九百名的损失,却仍顽强抵抗,坚守密林阵地,毫不退让。于是立即向上级报告了这个情况,使全军不禁为之愕然。
田中师团长仍然企图各个击破敌人,决定亲率师团主力向国境山区的新背羊山口断然发动进攻。进攻时日预定为12月15日。当时全师团能参加这场战斗的兵力不过四千名左右。
#659 Re: 志愿军基本是当时最强的轻步兵了
按中国远征军史,新38师两个团前往增援被围的1营。中国全部参战部队现在不止这一个营。
22日,日军55、56联队全部渡过大龙河。第1营的后路被日军切断,与日军形成相互包围之势。11月24日,驻印军总指挥部调新38师步兵第113、114两团和炮兵第2营增援,陆续赶赴前线,大龙河前线形势方转危为安 [ 注:巴巴拉·W·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纽约,1970年版第299页。 ] 。11月25日,114团第1营赶到前线,被日军包围,全靠空投补给。该营官兵砍芭蕉、毛竹、葛藤等取水度日,沉着应战,10余次打退日军的进攻,独立作战达月余之久。
12月中旬,38师决心转移攻势,先行肃清大龙河西岸之敌,114团、113团及炮兵第2营也到达前线。孙立人师长重新拟定战斗计划,一面增兵从正面攻击于邦守敌据点,一面派出部队由两翼渡大龙河夹击敌后,将大龙河畔之日军一举歼灭之。
12月21日,孙师长唐副师长亲临前线指挥。24日上午8时,驻印军先以炮火轰击,然后以114团主力从正面攻击,另以第1连从左侧迂回,战斗异常激烈,史迪威总指挥也亲临前线观战。入夜,我驻印军凭借猛烈的火力,奋勇拼杀,摧毁日军全部机枪火力点。经过一周的连续攻击,至29日,驻印军完全占领日军阵地。少数残敌,向于邦两侧森林逃窜,经我迂回埋伏部队夹击,狼狈逃窜。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693
- 帖子: 27347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693
- 帖子: 27347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663 Re: 志愿军基本是当时最强的轻步兵了
没有全军覆没,第三部分还有9个师,正在三八线南北一线与联合国军作战,美韩战史里都有提及,汉城平壤都有北朝鲜军参战,甚至长津湖地区还有北朝鲜坦克部队参战。
#664 Re: 志愿军基本是当时最强的轻步兵了
这是美军战史记载的,向38线以北进攻时,与北朝鲜军队作战的情况,显然北朝鲜军还在顽强抵抗,根本不是你胡扯的什么全军覆没。
http://main.warstudy.com/history/cold_w ... lu/030.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