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时事:印巴最近的空战也说明了,近距离狗斗在现代战争中没啥大用, 解放军的陆军操典一度也取消了刺杀训练。
所以, 我们认为中国花这么大力气搞机载激光,绝不是单单为了取消航炮的。
这就是我们大开脑洞,猜测未来机载激光武器装在远程无人轰炸机上,在敌人领空附近扮演这种上升段拦截的角色
歼11挂载激光武器
版主: Softfist
#22 Re: 歼11挂载激光武器
#23 Re: 歼11挂载激光武器
东方时事:上面还只是设想的拦截上升段的陆基发射。 其实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是潜射攻击, 如果美国佬要攻击中国,他可在第二岛链一线发射战略导弹。 而这方面如果攻击X携带激光拦截武器,就能起到很大作用。
首先航程够远一万到一万二,而第二岛链距离中国领土大约3千公里,攻击X在这个距离,滞空的时间就很长。 而且是无人的, 防御成本就不高。至少费效比和美国佬的B21相比就便宜很多。
攻击X完全可以做到在这个距离上做接力式的战略巡航。
-
hongwei1124
- 论坛点评

- 帖子互动: 112
- 帖子: 2616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7日 14:16
#25 Re: 歼11挂载激光武器
ql2015 写了: 2025年 11月 2日 14:56歼-11挂载激光武器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机载激光武器实战部署的国家,这不仅是自卫防御能力的重大升级,更将彻底改写现代空战规则,推动空战从“化学能/动能”时代迈向“定向能”时代。
美国佬的机载激光项目,国防部于2011年终止该项目,研发耗资超50亿美元
照片错了。是激光吊仓。
-
hongwei1124
- 论坛点评

- 帖子互动: 112
- 帖子: 2616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7日 14:16
#26 Re: 歼11挂载激光武器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技术挑战性的设想。我们可以从技术可能性和现实可行性两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下。
首先,直接回答核心问题:用无人机搭载激光吊舱防御上升阶段的潜射弹道导弹,在理论上看似诱人,但在目前及可预见的未来,面临着几乎无法逾越的技术和战术难题。
下面我们来详细拆解这个设想:
为何这个设想“看起来”很吸引人?
- 打击“软肋”:上升阶段的弹道导弹速度相对较慢(虽然仍在高速增加),且弹体脆弱,还没有释放多弹头和诱饵。如果能在此时拦截,效率最高,可以“一发毁全局”。
- 平台灵活性:无人机可以长时间在广阔海域巡逻,理论上能覆盖敌方潜艇可能的发射阵位。
- 光速打击:激光以光速传播,打击数千公里外的高速目标几乎没有提前量计算问题,反应时间极短。
为何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实现?
尽管设想很美好,但现实中的技术壁垒是巨大的:
- 能量需求是“天文数字”
· 功率要求:要拦截一枚即便是小型的、处于上升加速末段的弹道导弹,所需的激光功率至少是兆瓦级,甚至是数兆瓦级。这远非目前歼-11测试的用于拦截导弹的数十千瓦到百千瓦级战术激光武器可比。
· 能源与散热: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并瞬间发射,需要一个极其强大的动力源。目前的无人机(如“全球鹰”)的发动机功率远远不足以支持。这相当于要求一架无人机携带一个小型发电厂,同时还要解决随之而来的、巨大的散热问题。这会导致无人机平台变得无比庞大和笨重。
- 大气环境是“天然屏障”
· “ blooming” 效应:高能激光在穿越大气时,会加热空气中的分子,形成一种等离子体,这种等离子体会像“毛玻璃”一样散射和吸收激光能量,导致到达目标上的能量急剧衰减。这对于远程拦截是致命的。
· 天气限制:云、雨、雾、烟尘等任何大气扰动都会严重削弱甚至完全阻隔激光的传播,使其在不良天气下毫无用处。
- 战术部署是“Mission Impossible”
· 位置与反应时间:潜射弹道导弹的上升阶段非常短暂,通常只有3到5分钟。无人机需要在导弹点火后的极短时间内,就位于导弹上升轨迹的附近(几十到一百公里内)。
· 探测与跟踪:无人机自身无法提前预知潜艇的发射位置和时间,需要依赖天基卫星或其他预警系统提供实时数据。整个“探测-传输-瞄准-发射”链条必须在秒级内完成。
· 生存能力:携带如此高价值、高能量武器的无人机,本身就会成为敌方首要打击的目标,其生存能力非常脆弱。
更现实的激光武器应用方向是什么?
虽然用于反导不现实,但激光武器在无人机上仍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集中于战术层面:
· 无人机自卫:拦截来袭的地空或空空导弹。
· 反无人机:高效、低成本地击落敌方的小型、中型无人机群。
· 光电设备压制:烧毁敌方车辆、舰船或阵地上的光学传感器、雷达罩等。
· 低空目标拦截:拦截迫击炮弹、火箭弹等低速飞行目标。
总结
将激光武器安装在无人机上防御上升阶段的潜射弹道导弹,是一个典型的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的案例。它触及了当前能量生成、热管理和大气物理学的极限。
目前,拦截上升阶段弹道导弹最可行的方式仍然是动能拦截器,而中段和末段拦截则由陆基中段反导系统和末段高空/末端反导系统负责。激光武器在未来更可能作为这些传统反导体系的补充,用于拦截一些特定目标,而非承担起战略反导的重任。
所以,这个设想可以作为科幻创作的优秀题材,但距离工程实践还非常遥远。如果您对更接近现实的激光武器应用感兴趣,我们可以继续探讨它在战术层面的潜力。
-
leopardleo
- 著名点评

- 帖子互动: 277
- 帖子: 4368
- 注册时间: 2023年 9月 6日 19:15
#31 Re: 歼11挂载激光武器
hongwei1124 写了: 2025年 11月 2日 18:24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技术挑战性的设想。我们可以从技术可能性和现实可行性两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下。
首先,直接回答核心问题:用无人机搭载激光吊舱防御上升阶段的潜射弹道导弹,在理论上看似诱人,但在目前及可预见的未来,面临着几乎无法逾越的技术和战术难题。
下面我们来详细拆解这个设想:
为何这个设想“看起来”很吸引人?
- 打击“软肋”:上升阶段的弹道导弹速度相对较慢(虽然仍在高速增加),且弹体脆弱,还没有释放多弹头和诱饵。如果能在此时拦截,效率最高,可以“一发毁全局”。
- 平台灵活性:无人机可以长时间在广阔海域巡逻,理论上能覆盖敌方潜艇可能的发射阵位。
- 光速打击:激光以光速传播,打击数千公里外的高速目标几乎没有提前量计算问题,反应时间极短。
为何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实现?
尽管设想很美好,但现实中的技术壁垒是巨大的:
- 能量需求是“天文数字”
· 功率要求:要拦截一枚即便是小型的、处于上升加速末段的弹道导弹,所需的激光功率至少是兆瓦级,甚至是数兆瓦级。这远非目前歼-11测试的用于拦截导弹的数十千瓦到百千瓦级战术激光武器可比。
· 能源与散热: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并瞬间发射,需要一个极其强大的动力源。目前的无人机(如“全球鹰”)的发动机功率远远不足以支持。这相当于要求一架无人机携带一个小型发电厂,同时还要解决随之而来的、巨大的散热问题。这会导致无人机平台变得无比庞大和笨重。
- 大气环境是“天然屏障”
· “ blooming” 效应:高能激光在穿越大气时,会加热空气中的分子,形成一种等离子体,这种等离子体会像“毛玻璃”一样散射和吸收激光能量,导致到达目标上的能量急剧衰减。这对于远程拦截是致命的。
· 天气限制:云、雨、雾、烟尘等任何大气扰动都会严重削弱甚至完全阻隔激光的传播,使其在不良天气下毫无用处。
- 战术部署是“Mission Impossible”
· 位置与反应时间:潜射弹道导弹的上升阶段非常短暂,通常只有3到5分钟。无人机需要在导弹点火后的极短时间内,就位于导弹上升轨迹的附近(几十到一百公里内)。
· 探测与跟踪:无人机自身无法提前预知潜艇的发射位置和时间,需要依赖天基卫星或其他预警系统提供实时数据。整个“探测-传输-瞄准-发射”链条必须在秒级内完成。
· 生存能力:携带如此高价值、高能量武器的无人机,本身就会成为敌方首要打击的目标,其生存能力非常脆弱。
更现实的激光武器应用方向是什么?
虽然用于反导不现实,但激光武器在无人机上仍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集中于战术层面:
· 无人机自卫:拦截来袭的地空或空空导弹。
· 反无人机:高效、低成本地击落敌方的小型、中型无人机群。
· 光电设备压制:烧毁敌方车辆、舰船或阵地上的光学传感器、雷达罩等。
· 低空目标拦截:拦截迫击炮弹、火箭弹等低速飞行目标。
总结
将激光武器安装在无人机上防御上升阶段的潜射弹道导弹,是一个典型的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的案例。它触及了当前能量生成、热管理和大气物理学的极限。
目前,拦截上升阶段弹道导弹最可行的方式仍然是动能拦截器,而中段和末段拦截则由陆基中段反导系统和末段高空/末端反导系统负责。激光武器在未来更可能作为这些传统反导体系的补充,用于拦截一些特定目标,而非承担起战略反导的重任。
所以,这个设想可以作为科幻创作的优秀题材,但距离工程实践还非常遥远。如果您对更接近现实的激光武器应用感兴趣,我们可以继续探讨它在战术层面的潜力。
飞个气球上去就解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