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的能源困局中,核能始终扮演着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我们早已掌握了核裂变——那如同挥舞着一柄沉重而危险的巨锤,虽力量磅礴,却留下千年难解的放射性废料遗产。而它的反面,核聚变,则被寄予了清洁、无限能源的终极梦想,被誉为“人造太阳”。然而,当理论的完美照进工程的现实,我们看到的却是一本本难以平息的“烂账”:全球各地的托卡马克装置,投入了天量的能量,产出的却总是令人失望的亏损。
本期节目,源于DeepHonk STEMcast编委会一次不留情面的内部问责。我们抛出了一个近乎颠覆性的质疑:在你们对等离子体湍流、磁场约束这些“高端问题”高谈阔论之时,是否忽略了最基础的物理学基石——质量守恒定律?会不会是某种未知的物质形态,悄无声息地吞没了那部分至关重要的能量?
面对质疑,审计方——也就是我们的聚变科学家们——首先搬出了他们的标准答卷:中子通量、等离子体光谱、能量约束时间……一套令人眼花缭乱的专业术语体系。然而,编委会的追问更为执着:不要用复杂的现象掩盖基础的原理。我们要求一场最朴素的,基于“E=mc²”的质能审计。
于是,一场思想实验就此展开。我们设定了一个苛刻的场景:在一次典型的托卡马克放电中,哪怕仅有一丝微不足道的能量——相当于总输出的百分之一——被未知粒子窃取,其对应的质量亏损也要求我们的测量系统必须能捕捉到 10⁻¹³千克 级别的变化。这个数字,如同一把无情的标尺,衡量着科学论断的严谨性。它迫使整个领域回归到最基础的层面:你们的测量,究竟能否达到这个精度?还是说,在追逐前沿的喧嚣中,这些根本的“记账原则”已被有意无意地忽略?
此时,一位资深编委巧妙地引入了热力学的视角。他指出,真正的太阳,是一个尺度巨大的“热机”,其核心的体积相对于散热的表面积是如此庞大,以至于边界损失可以忽略不计,系统得以稳定燃烧。而地球上的托卡马克,恰似一个试图在漏风的瓦罐里维持的微弱火苗,其巨大的比表面积注定它要面对残酷的能量耗散。这个比喻,无疑是对被审计方的一次含蓄警示:端正态度,虚心面对工程尺度的根本性挑战,而不是将一切困难都归结于尚未解决的“极端物理”。
最终,这场质询的目的并非否定聚变科学的价值,而是呼唤一种回归本源的科学精神。它告诫我们,不要每天沉溺于用复杂的模型“灌水”发文,而应当时刻铭记:任何宏伟的工程大厦,都必须建立在每一分能量、每一克质量都清晰可查的坚实账本之上。只有经得起最严苛、最基础的审计,人造太阳的光芒,才有真正照亮世界的那一天。
另外,开局应该适当介绍核裂变与核聚变的机理反应式之类,以增加STEM内容性质.
在适当的章节,介绍一下热机原理,以及热机的边界损失启发式地让我们重新审视托马克可能的问题.
最后,适当介绍一下CALL,PUT,推演盘面的基础股票金融知识.并指出,我们引入股票金融投机的概念来评论科学工作者的辛勤果实并非只是为哗众取宠.我们关注科技发展,能源安全,金融安全也和每个现代人息息相关.远方的桥宏大,脚下的坑却载你的跟头.做长线健康从容,被人disrupt也措手不及.关注不是赌注,上心不上火.
-- 结束语长线稳健固然重要,但短线陷阱被人disrupt 下拌子,亦不可不妨,不管做长做短. 规划宏伟的远方的大桥,短线的dirivertives curve也要光滑,不要瞎比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