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小娃问,佛教既然不能杀生
发表于 : 2023年 1月 13日 20:40
你有没有想过,执着追求“得到智慧,然后用智慧来识得生死的本质,识得自身的佛性,从而摆脱生死的束缚,得到真实的快乐”不也是贪欲吗?
其实追求了半天,那种“不被生死束缚的快乐”就是用某种被称为“悟”的精神状态在心理上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和不甘,从而达到一种永生的幻象,就是“不被生死束缚的快乐”啦。
其实追求了半天,那种“不被生死束缚的快乐”就是用某种被称为“悟”的精神状态在心理上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和不甘,从而达到一种永生的幻象,就是“不被生死束缚的快乐”啦。
zhangwen720 写了: 2023年 1月 6日 03:05 止贪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智慧,然后用智慧来识得生死的本质,识得自身的佛性,从而摆脱生死的束缚,得到真实的快乐,然而得到智慧的方式不是只有止贪一种,有很多种,有四万八千个法门之多。释迦牟尼佛祖为出家人制定戒律,只是认为止贪是一种可行的方式,而不是唯一的方式。止杀有情众生是减少贪欲的方式。而摆脱生死的束缚不代表一个人死了就摆脱了。如果一个人死了就摆脱了,那佛祖说这么多经就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他啰啰嗦嗦的说这么多经干嘛,就是因为只有活人才能用智慧得到解脱,如果人啥都不吃,那不就死掉了。但是这种死掉,只能叫做命尽死,也就是肉身的坏灭,这种死掉的人并没有得到我是谁的真正答案。
佛教最核心的内容是十二因缘法,不是吃不吃饭,杀不杀生。用戒律止住出家人贪欲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人能集中精力更多的去学习十二因缘法,然后识得自己最本来的面目,也就是我是谁的真正答案。也叫佛性。你想想看,如果一个人整天都关注身外之物,美食华服,金银珠宝,那他就没有更多的心思去学佛了和弘扬佛法了。
不要说小孩子,连成年人有时候都很难理解有人把众生定义为有情无情这两种。这很正常,因为定义不同。这需要逻辑达到一定的能力才能够理解有边界才有意义这个道理。很多人不明白为啥1+1=2,有很多人会说1+1也可以等于3,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读过维特根斯坦的哲学逻辑论,因为1+1=2是一个指定的意义,1+1等于几是有边界的,不能无限扩大成等于3,4,5,6,如果扩大成3.4.5.6,那么1+1等于几就没有意义了,这个时候3.4.5.6同样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这样说吧,维特根斯坦所说的逻辑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里所用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佛教八正道里的正思维。只有用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也就是用正确的最初的原点才能找到正确的终点,
不要给小孩子讲佛法,因为,他们的思考问题的能力达不到这个深度,但是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知道如何寻找答案的能力,等有了这个能力然后再学佛无论信与不信都不会迷失方向。
释迦牟尼的佛祖的佛法不只是一套空洞的理论,如果人摆脱了生死的束缚不但可以在临命终时预知时至,而且找到了我是谁的真正答案,我听说是非常快乐的,那种不被生死束缚的快乐不是普通人能体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