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个屁,有深入敌境打击匈奴王廷么?
本版考证出来几个事实
版主: Caravel, TheMatrix, molen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644
- 帖子: 26256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22 Re: 本版考证出来几个事实
整个匈人帝国都被东罗马灭了
468年,匈人被东哥特人逐出潘诺尼亚,最后一位匈人首领邓吉西克被迫率部众沿多瑙河南下,攻打东罗马帝国。469年,邓吉西克被东罗马军队击杀阵亡,其部队被歼灭,这一年被视为匈人帝国的终结。
而汉人的西晋最终被南匈奴灭掉。
468年,匈人被东哥特人逐出潘诺尼亚,最后一位匈人首领邓吉西克被迫率部众沿多瑙河南下,攻打东罗马帝国。469年,邓吉西克被东罗马军队击杀阵亡,其部队被歼灭,这一年被视为匈人帝国的终结。
而汉人的西晋最终被南匈奴灭掉。
#23 Re: 本版考证出来几个事实
三国时期,东吴对辽东和交趾的控制是通过航海的。
孙权——一个誓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
新用户800631un 2023-12-07 发布于安徽 | 13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展开全文
——超越时代的中国大航海先驱者
我国古代开始大规模开展航海事业,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三国时期。在东汉末年时期,随着桓、灵二帝时期政局持续动荡,陆海两条丝绸之路都处于衰落期,已经不复东汉初期“三通西域”时的盛景。但是,三国时地处东南沿海的吴国统治者孙权领导的政权是个特例。我们的吴大帝孙权积极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航海活动,绝对称得上我国古代一位具有超越历史时代航海意识的杰出先驱,并为我们国家的航海事业留下了十分重要的历史功绩。东吴的水军和造船业堪称当时世界最强!!!
根据范文澜版《中国通史》记载,孙权是大规模航海的倡导者,所组织的几次大规模航海,人数都在一万人以上,最多达三万多人,先后到达了辽东、海南、台湾以及朝鲜和东南亚诸国。并接受了东南亚诸国的朝贡,这比郑和早了一千两百多年!
今天就从几个方面来好好聊一下这个眼界宽广,仿佛穿越一般,要成为“海贼王”的有趣男人~孙~仲~谋~,在中国封建史上他都是太特别的一位帝王了~
一、发展水军及海上探索和交流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讲一下,孙权为什么要航海,要打造无敌水师,这其中有着非常实际的地缘政治和经济问题。
我们都知道,当时的东吴与曹操所在的中原地区相比,还是个人口稀少,经济上和文化上都较为落后的地区。并且很重要的一点,在孙权在南方建立帝业之前,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都且只能在北方的中原地区,南方说直白点就是一些相对蛮荒,不成体系的地区。这也是为什么袁术当年自己不征伐江东,而是派手下孙策去。因为这地方豪族太多(注意豪族并不是真正的世家大族,和北方那些常年身处政治中心,具有儒家典籍解释权的真正old money是有差距的),地头蛇林立,征伐难度虽然不大,但利益却没那么多。对于当时的袁术来说他要自己去打下来并不难,毕竟江东地区不是中原,都是一些汉朝廷委派没打过仗的书生太守,或者祖郎、严白虎之类的山越人和山贼罢了,但占领全境后,想让盘踞江东地方上的豪族政治势力乖乖听话与合作,形成有效治理和统治,不被反噬、报复和刺杀,却是非常困难。
而且当时袁术自己拥有的地盘是开发程度更高,更加文明富庶的淮南地区,江东于他就像鸡肋一般——弃之可惜,但食之无味。于是他索性放部下孙策帮他拿下江东,因为袁术认为仅凭孙策自己,是根本不可能在江东自立,并且长久统治江东。事实证明,袁术是正确的,孙策用了三年时间,平定了江东,但是却遭到了本地士人和豪族的疯狂反扑,最终被刺杀身亡,可以说,孙策的结局体现了他没有能力整合江东复杂的政治势力,也没有对江东进行根本的有效统治。(此处详情可以看《孙策之死的迷案》)
所以孙权上位后,他不仅要运用自己的政治手段和江东的牛鬼蛇神周旋,还在周瑜和鲁肃的指导下开展自己的帝业规划,并在南方称帝之后,为了稳定和发展国家民生经济,非常努力地想办法动脑子来进行有效的治理。
改善某个地区发展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就是引进人才和劳动力。在孙氏政权刚来到江东的时期,因为北方军阀混战,导致了很多北方的百姓和士大夫们往南边逃命,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和人口向南方流动,为南方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但等曹操统一了北方之后,这种人口流动就开始变得比较少了,能够快速增加人口的主要办法就是依靠打仗来掠夺。
人口等于赋税,等于劳动力,有钱了才能打仗才能发展,孙权为此不仅多次北伐从曹魏的手里抢人口,还对内连年累月抚镇山越,教化山民。
另外,从政治角度考虑,为了使曹魏政权处于几路夹攻的困境,孙权一直都十分重视在曹魏政权的东北方发展和扶植反曹势力,为此,孙权就组织了好几次大规模通往今辽东半岛的向北航海活动。
在孙权称帝之后,由于他对外扩张的战略遭到了江东本地士族的反对,孙权从政治上难以继续完成自己统一天下的规划,于是就开始了一些列打压本地士族的政治活动。但是,他依旧没有停止对辽阔大海的探索。(属于一些,你们喜欢逼逼赖赖随便,我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听完该干嘛继续接着干,酷boy~)
孙权水军的精良,在客观上是因为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其一,有一条从黄海到南海漫长的海岸线;其二,有长江、钱塘江、赣江、闽江、湘江、东江、北江、西江以及太湖、湖庭湖、鄱阳湖等大江大湖,而且江湖连接成非常密布的网;其三,国内有较发达的炼铜、炼铁、造船、纺织等工业,为发展水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足够的技术力量。其四,吴与魏、蜀基本上以长江、湘江为界,争夺要地,战争的特点是水战,这就决定了发展水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孙吴的“地利”条件之长,正是蜀魏“地利”条件之短,孙吴发展水军是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
二、造船技术与水军规模
能支撑起孙权这样大规模频繁的航海运动,背后一定是离不开东吴卓越的造船技术(甚至在我看来都有点黑科技了)和水军规模。《太平御览》中用“舟揖为舆马,巨海为夷庚”来描述当时东吴发达的航运面貌,意思就是:乘船好似坐车骑马一样,汪洋大海如同平坦的道路。
在三国之前,一般都是靠帆船与信风,在海上漂泊无定,航海几乎就是抽彩票般的赌命,为此而丧生者多如牛毛,基本就是九死一生。到了三国时期,由于孙权同曹魏、蜀汉在长江上作战与海上贸易交通的需要,积极发展水军,船舰的设计与制造有了很大的进步,技术先进,规模也很大。
汉代主要造船地区在长江下游苏州、无锡、安庆等地,多是平底内河船。而孙吴时期的造船中心则进一步南下,移往建安郡侯官(在今福建闽侯)、临海郡永宁县(今浙江温州)、横藇船屯(今浙江平阳)、南海郡番禺县(今广州)等港口。孙权设置典船都尉,专门管理造船工场。孙吴所造的船,主要为军舰,其次为商船,数量多,船体大,龙骨结构质量高。(还押韵了起来~)
东吴的帆、舵水平都非常高,可以说领先世界数百年。西方最早在12世纪才出现的船舵技术,东吴在公元3世纪就成熟掌握了。西方最早在7世纪才开始使用三角帆,但是东吴在3世纪就已经可以利用前侧风的平衡纵帆,并且可以通过调整船帆的面积来控制航速了。
孙吴所训练的水师有个特别之处,就是他们严格来说是一支真正的“水陆两栖作战部队”。从最早周瑜在赤壁之战大胜后继续追赶曹军至江陵,开始攻打南郡,就是一次由水战转为陆战的典型案例。(仔细想想真的好绝啊,周瑜用水军硬生生打赢了陆地攻城战诶!!这什么战神雅典娜!!)后来曹魏也在淮南重镇合肥面对孙吴水步兵角色转换的进攻下被打烂了合肥旧城,而后感受到极大威胁, 不得不在离水较远的地方另筑合肥新城, 以躲避孙吴水军的锋芒。
陆战需要大量战马,据《吴书》的记载,当时能载马八十匹的还算小船(《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嘉禾二年注引)。由此可见,孙权当时应当是建造了能够专门运输战马的船只,以方便实现“水陆两栖登陆作战”。
1955年在广州出土了东吴的陶制船模,船模从船首到船尾有八根横梁,八根横梁说明有八副舱板,它们把船体分成九个严密的分舱(船舱)。这说明孙吴已经熟练掌握了分隔舱结构造船技术。即使有一两个船舱受到破坏进水了,水也不会流入其他船舱中,船也不会马上沉没。进水的船舱可以抓紧时间抽水、堵塞漏洞和进行其他修理,这些黑科技大大提高了续航能力和安全度。
其实,比孙权晚了1300多年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时期留下来的画像以及专家根据史册复原的三国船只显示,欧洲人虽然已经使用火器,但他们的船只竟然仍不及13个世纪之前孙权的船只规模宏大!!感受一下吴国造船业和水军的发达程度和这个差距!
而且,东吴出现了四帆和七帆船,大海船一船可运载“甲士三千”,这是非常可怕的武装投放能力。
《历代兵制》中,东吴的水军训练也非常的正规,战船都有不同的名号,与近现代我们认识的的海军情况很类似,有:艨冲斗舰、楼船、飞云、盖海、赤龙、驰马、长安、大舶、大(舟扁)、青龙战舰、晨凫等不同的名字---这些名字有些代表的是船只的“舰号”,有些代表的则是舰船级别,类似今天“航母”“护卫舰”“巡洋舰”这类的划分。
比如“长安”“飞云”“盖海”等等,都是这类楼船。孙权本人就曾乘坐楼船“长安”号泛游过长江(放到现在基本就是航空母舰的级别)。由于东吴的水上活动,实在频繁,当时东吴的船舶已能根据各种不同的用途分为好多类,单是军用船只就有斗舰、朦冲、舫、舸等等 。
朦冲是一种战斗力较强的战船,外面蒙着牛皮,使敌人的箭射不到里面的人,里面的人却可以用弓箭和长枪等武器从小孔中杀伤敌人。整条船操纵灵活,进退自如。
斗舰是一种比朦冲更大的战船,战斗力也更强 。而舸则是一种非常灵巧的战船,上面操桨的人,要比其他船多一倍,速度和灵活程度都是其他种类的船无法比拟的。
其他如的艇、舫等,也都各有区别,各有用处。从军用船只种类的繁多,可以看出当时东吴造船业超级发达,制霸全球的面貌。 值得注意的是,《三国志·贺齐传》记载贺齐“所乘船,雕刻丹缕,青盖绛居。”其对装饰的追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孙吴战船制造业的发达。不仅追求实用性,对美观也很讲究。
真不愧是《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无敌自信的周瑜自己亲口说的我们的水军“泛舟举帆,朝发夕至,士风劲勇,所向无敌。”
三、孙权大规模航海路线
总结一下,孙权组织的大规模航海活动主要可分东、北、南三路。
(1)向北主要是针对曹魏的政治军事行动。
早在孙权称帝的公元229年,他就已经派遣校尉张刚、管笃之去辽东活动了。而当时曹魏政权统治的黄淮流域是绝对不可能允许东吴使者从江南经此到辽东的。所以,张、管等人肯定是坐船向北远航前往辽东,从长江口到辽东海上航程达一千多公里。
但229年,张、管未完成一使命未完成,时隔三年之后,公元232年,孙权又派遣将军周贺等“乘海之辽东”,但这次联辽攻魏的计划也失败了,“秋九月,魏将田豫要击”,周贺等在山东东端的成山角兵败被杀。 由于孙权多次拉拢辽东的地方势力,后来终于促成了一桩著名的“公孙渊电信诈骗案”,辽东地方首领——公孙渊联吴反魏活动(虽然是诈骗)。
一直以来,东吴军最大的痛点就是战马的匮乏。这也严重阻碍了孙吴北上争霸,结果危机时刻,一道闪电般的消息劈中了孙权——辽东公孙渊称臣。
这可把我们孙权高兴死了,乐的像个50岁的宝宝,辽东良马多的是!东吴的战船和辽东的战马结合到一起,北伐就有希望了!所以在公孙渊在232年派亲信宿舒向孙权称藩,孙权对此十分高兴,立即封公孙渊为燕王,并不顾群臣的劝说,于第二年派大臣张弥、 许晏、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乘海授渊。”(曹丕:这个我熟)
前面提到,福建是孙吴最大的造船中心,在福建生产的舰船远比其余两个地方强大,而且能够运输战马---那是孙权逐鹿中原梦寐以求的资源。且得到辽东之后,可对魏国形成南北夹击,好处实在多。
这又是一次航程长达上千公里,人数多达万人的大规模的航海壮举。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甚至称得上是奇幻中的奇幻。虽然这件事因为公孙渊变卦而黄了(其实孙吴根本没死几个人,大部队就没上岸,主要是丢脸啊!),但我们不能忽略孙权的出发点是有意义的,这件事也很好地证明了孙权无与伦比,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北伐进取之心(说他没有进取之心的真愚蠢啊)。
孙权可能是东吴最后还有进取心的一个人(勉强也算上后面的诸葛恪),公孙渊这次他上进到差点把张昭都砍了(?),张昭为了阻止他甚至搬出了孙权的妈妈。孙权与张昭抱头痛哭,但是哭完该去还是去了,张昭气死了,闭门不出。后来公孙渊反叛,孙权还是很给面子的,屁颠屁颠跑去和老嫂子道歉,结果张昭不理他,孙权脾气一上来就在外层以土塞门,张昭就在里面垒墙,誓要跟孙权干到底,孙权肺气炸了,开始放火烧,张昭死也不出,孙权只好赶紧把火扑灭,在张昭门口站了几个时辰,直到张昭儿子强行把张昭抬出来,拉着张昭一起上朝做检讨,笑死!可怜权宝。(这一出也算是东吴著名喜剧名场面了哈哈哈)
孙权被公孙渊欺骗,本来准备率领水军御驾亲征讨伐公孙渊,又被一干人等劝下。(孙权:你们没完没了是吧!)说句实话,被公孙渊背叛时,孙权实际上应当是有能力讨伐辽东公孙渊那区区几万人马的。那样的话,都不能说是东吴水军了,应该尊称一声“东吴海军”了。
其实要是当时心一横去了,可能开辟了中国第一支海军呢。因为走陆路时刻面临着伏击或者敌人高机动性骑兵的冲击,还海军则可以神出鬼没。实在是可惜了~真正错失当海贼王的机会~
言归正传,孙权涉足魏国控制区,除了军事目的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目的是吸引魏国人口,魏明帝曹叡的诏书多次提到孙权“复远遣船,越渡大海,多持货物,狂诱边民”。(拿各种东西来狂诱边民呢哈哈哈哈,笑死。rayray一副“你不要再来了,人都给你勾引完了!!”的抓狂感。)
当然秉着去都去了的原则,孙权的船队也向北与朝鲜半岛来往,主要是为了贸易赚钱。(这么大规模的船队,不拉点货回去岂不是辜负了我们实用主义的小权宝)
很多人因为生在现代,所以不能理解1800多年前这种规模的远航到底有多厉害,但大家要知道,这是在汉末三国时期,且中间隔着一个魏国,这意味着孙权的船队中途是根本没有补给基地,也没有任何陆地可以停靠的。因此,将几万兵力通过军舰和航船投送到数千里之外,直接远航且中途不停顿补给,别说1800年前了,就是在200年前都令人震惊。这足以证明东吴船队卓越的远航实力。
(2)向东主要是为了从东海上的亶洲和夷洲输入劳动力。
亶洲就是指今天的日本列岛或琉球群岛,夷洲就是现在的台湾岛。公元230年(孙权称帝的一年后),孙权组织的这次大规模的向东远航行动,他派遣将军卫温和褚葛直等人统率一万人的大船队前去,卫温他们从章安(今浙江省临海县东南)启程,向南航行福州、泉州一带,然后向东横渡台湾海峡,在今台南市一带登陆。 由于一路长途跋涉,再加上疫疾传染,将士减员很多,卫温等就放弃再去寻找亶洲的计划,于第二年春返回大陆。卫温他们能统率万人的大船队到台湾,并带领当地居民“数千人”回大陆。这是我国史书上第一次明确记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联系,可以说是载入史册的意义重大(已载入现代高中必修历史课本)。
(3)向南除了平定边境叛乱之外,还因为频繁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与南方邻国,甚至更远的国家地区的友好关系和交流。
凭借海军绝对的实力,孙权在越南北部设置了交趾郡,以此为基地与南洋西洋各国的海上来往和贸易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由于当时孙吴的强大的国力,也使得周边小国主动向孙权进贡(孙权得了一堆稀奇古怪的神奇宝贝)。
据《吴历》记载,“黄武四年(225年),扶南(今柬埔寨)诸外国来献琉璃”。这条史料说明孙吴政权对东南亚诸国有相当强的影响力,同时也反映出扶南在东南亚诸国当中较为强盛,方能在史书中占据“领衔”位置。《吴历》的这条记载被史学家认定为我国与东南亚诸国展开交流的最早记录(权宝的又一个“敢为天下先”的记录)。
对于邻国的来使进献,孙权在公元226年,就授意手下大将吕岱派遣朱应和康泰出使今印度支那半岛各国和南海诸国作为回访。这次远航持续了6年之久,经过一百多个国家。简直就一个东南亚深度的不能再深度的深度游!
孙权派遣朱应、康泰专使出访扶南,受司扶南国王的盛情款待,并允在全国各地游览。二人见间累累。回国后,朱应撰写了《扶南异物志》,但已失传。唯有康秦所写的《吴时外国传》的部分内容,仍散见于我国诸古籍中。此书是出使扶南及南海诸国的真实见闻录,是一部十分珍贵的史料,是中柬关系乃至于世界文化史上最早记述柬埔寨古代史的一部不朽名著,对我们研究和学习扶南国的历史极其重要。
我国古代正式派遣外交使节出使西方诸国,始于西汉的张骞和东汉的班超,其次就是三国时东吴的朱应、康泰出使扶南及南海诸国。这两件大事,后者的作用和价值可与前者相媲美,载入东方的史册。(但相较于孙权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与外交的贡献,现在史书对其宣传真的远远不够!!为我们权总打抱不平!!)
而《扶南异物志》与《吴时外国传》也成为了中国人书写的东南亚部分国家的早期历史,有不少柬埔寨学者认为,如果没有康泰和朱应的著作,根本无法了解柬埔寨最早期的历史。因为公元七世纪以前,扶南国没有本国的文字记述历史的书籍,研究它的历史主要依靠中国史书。朱应的《扶南异物忘》,康豢的《吴时外国传》是七世纪以前记述柬墙寨古代历史的唯一有重大价值的史书(柬埔寨人民:吴大帝,听我说,谢谢你!)
另外,从保留在《水经注》、《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中此两书的零星内容可知,朱应、 康泰等不仅在扶南留居较长时间,而且还可能游历过今南洋群岛的一些岛屿。(一种令人羡慕的公费旅游,不是去打仗真的太好了呢!)
值得一提的是,据李延年所著《南史》卷七十八《海南诸国》记载,朱、康使团在扶南还接触到了来自天竺(印度)的使团(三哥天团哈哈哈哈哈)。东汉时期,天竺曾几次派使者来华交流,但在汉末年间中断。东吴时期,扶南王范旃派亲信苏勿出使天竺,其王派人回访扶南。恰逢朱应、康泰亦在扶南,得遇天竺使臣询问其国风土民情,算是古代中印两国外交人员在第三国(柬埔寨)进行了一次交流会晤(所以这俩人回去肯定对孙权一通讲三哥的风土人情笑死)。
此后,印度支那半岛上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中部)等国也相继遣使持续来访表示友好,其中扶南王范旎还送来音乐家和地方特产(“献乐人及方物”)。 后来扶南王又在赤乌年间(244年 or 245年),再次遣使来访。(权宝真的见过好多外国人哈哈哈,引领1800多年前的时尚潮流,非常有见识)
在与国际友人交流这块,吴国还有个著名代表——大秦(古代对“罗马帝国”的称呼)贾人秦论。226年这个叫秦论歪果仁来吴,孙权很好奇八卦地向他问起大秦风土人情,秦论对答如流,深得孙权的赏识。
黄武五年,有大秦贾人字秦论来到交趾。交趾太守吴邈遣送诣权。权问方土谣俗,论具以事对。——《梁书》卷五十四《诸夷传》
因为孙权太喜欢这个人了,后面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后马上迁都去了南京,还把秦论也带了过去。(秦论:我抱上大腿了!我要去南京嗨了!)
最搞笑的是秦论在建业呆了8年后的公元237年,诸葛恪讨伐山越得胜,把抓到的黝黑矮小的山越俘虏送往建业,秦论第一次看到了这些小矮人。第一次看到山越人的秦论觉得非常稀奇,对孙权说: 哇,我们那边从来没见过“黝歙短人”呢。孙权一听,就大手一挥送了秦论20名山越俘虏(男女各十人)当仆人,并派会稽郡官吏刘咸送秦论回国。可惜这个倒霉的刘咸半道上挂了,不然东吴就有可能和罗马帝国建交了!
据史料记载,交趾(今越南北部)历来是罗马商人或使团来华的重要中转站。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罗马商人开始更多选择扬帆东来,经红海、波斯湾、印度半岛,在东南亚落脚,为入华做准备。这个秦论其实不是普通的小商小贩,在古汉语中,“商”和“贾”是有明显区别的。所谓“行商坐贾”,与那些走街串巷的流动摊贩不同,秦论是拥有自家店铺的生意人,出售的货物应该是来自东南亚、非洲甚至欧洲的玳瑁、象牙、珊瑚、琉璃等商品。
btw,孙权贸易来的很多好东西被曹丕薅走不少,本来群臣还说不要给他送,太无礼了,显得他们东吴好像冤大头,但孙权表示,现在就是要做做样子给他看嘛,他要那些东西我有的是,对我来说就跟石瓦一样,可惜个啥!能用钱解决的事就都不是事!(一些霸总发言哈哈哈)
是岁魏文帝遣使求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群臣奏曰:'荆、扬二州,贡有常典,魏所求珍玩之物非礼也,宜勿与。'权曰:'……彼所求者,於我瓦石耳,孤何惜焉?彼在谅闇之中,而所求若此,宁可与言礼哉!'皆具以与之。——《江表传》
后来曹叡有样学样,也问孙权要了不少好东西,不过好歹是用战马换的,可把孙权乐的,傻子才不换咧!于是达成了一次双方都觉得自己占到了便宜,生怕对方反悔的交易。不得不说,曹丕曹叡父子俩对于东南的奇珍异宝,布灵布灵亮晶晶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喜欢。
魏使以马求易珠玑、翡翠、玳瑁,权曰:'此皆孤所不用,而可得马,何苦而不听其交易?'——《三国志·吴主传》
总结下来,我们其实可以从孙权大搞航海运动的目的清晰地认识到,孙权对于国家发展有着非常独到、前卫、开放的思路,这是作为一个集权皇帝非常难能可贵的才能和品质。纵观中国整个封建王朝史,在国际视野这一点上他都算得上是佼佼者。
东吴政权,或者准确说是孙权执政时期,可以说是凭一己之力,将三国时期整个中国的对外交流,尤其是与东南亚各国的交流推向新的高峰。而如此频繁地大规模航海活动,在我国历史上是首创,所以史学家称孙权是“大规模航海的倡导者”一点都不夸张。
这谁看了不得说一句孙权牛逼!!!为我们吴大帝疯狂打call!!!
四、周瑜对吴国水军的贡献
能造大船而无驾驭大船的水手和船员也是不行的。孙权及其东吴以“水军立国”的战略思想,培养与造就了一大批擅于水战的精兵。这一点,周瑜对孙权的贡献无可比拟。甚至可以说,周瑜对吴国水军的贡献是开天辟地的。
经过周瑜训练的水军,士卒训练有素,良将云集,纪律严明,因而战斗力很强,就连大政治家、大军事家曹操也十分钦佩。在赤壁之战不仅快狠准地打赢了曹操,干掉了几乎被曹操收编的所有荆州水师。在他离世后,也为孙权亲自在濡须坞用水军对抗曹操时打下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为周瑜死后已无心腹大患,于是又自信满满地与孙权在濡须开战。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即便没有周瑜,这一场水战他还是吃了败仗,被歼三千,自溺数千。他望着孙权,这个年轻人仪表堂堂,沉着指挥,战船高大,器械精良,军伍整肃,作战勇敢,还大大方方地在自己面前开着战船吹拉弹唱一顿挑衅,“借箭”而去。曹操不得不既惊奇又敬佩地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这是作战方对孙权水军的称赞。虽然此时,周瑜已经去世,但这一切都离不开周瑜的训练。
其实周瑜治水军这里有个特别好嗑的糖。
周瑜曾在江西九江的桑落洲大治水军,桑落洲处于鄱阳湖和长江交汇处,上通川渝,扼两湖,下通江浙,控两江,属军事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周瑜以桑落洲为水军操演基地,并在桑落洲上修建巢湖城,这也就是后世讹化成的曹湖洼地,就是曹湖村。10年后,公元208年,正是因为有此基地,才真正成就了周瑜在赤壁大战的辉煌战绩。这点我们可以从袁宏的《东征赋》中窥见一斑。周瑜在此修建的军事工事,也就是九洲八卦阵,种植的九棵柳树,后来因历史大水,战火等只剩下了五棵柳树,陶渊明在此阻风避雨,感叹造物神奇,逐号五柳先生,并在此筑庐隐居。
而根据《周瑜传》记载,孙权在206年曾让周瑜督堂兄孙瑜讨麻保二屯,成功后周瑜还备宫亭。赤壁之战前,周瑜也是从宫亭湖赶回柴桑的,说明206-208年间,除了参与黄祖的战事,周瑜一直在宫亭湖练兵。
宫亭湖是西晋的叫法(陈寿是晋代人,所以写书的时候称其宫亭),周瑜练兵时应成为彭泽湖。湖中自然不能屯兵留守,而唯一可以解释的是,在湖附近的洲上屯兵。而桑落洲正是彭泽湖附近的沙洲。
所以周瑜“还备宫亭”其实就是一直在桑落洲屯兵,在彭泽胡练兵。
而孙权几乎是在同一时间离开吴县,长期屯于柴桑县,将其作为战时指挥处。而周瑜练兵的桑落洲就隶属于古柴桑县!古柴桑遗址坐落在今天的九江县赛湖村属境七里湖,而古桑落洲西起今天的湖北黄梅县小池镇,东至安徽宿松县洲头乡,北临龙感湖、大官湖,南以长江为界。
孙权屯兵的柴桑和周瑜练水军的桑落洲其实就隔20多公里(情侣是这样的),详情见下图:
不失为一种双宿双飞~你以为权瑜只是200-206年寸步不离,黏在吴县(苏州),其实206年后周瑜去治水军,孙权也搬去柴桑了,人家还是黏在一起,相距不超过20公里,岁岁常相见,好一碗狗粮啊!
有不少人推测,周瑜的墓地,很有可能在安庆的宿松一带,因为当年周瑜死后,葬在柴桑附近的桑落洲上,直到后来桑落洲崩塌才下落不明。(一种浪漫……这个以后展开说说)
孙权——一个誓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
新用户800631un 2023-12-07 发布于安徽 | 13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展开全文
——超越时代的中国大航海先驱者
我国古代开始大规模开展航海事业,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三国时期。在东汉末年时期,随着桓、灵二帝时期政局持续动荡,陆海两条丝绸之路都处于衰落期,已经不复东汉初期“三通西域”时的盛景。但是,三国时地处东南沿海的吴国统治者孙权领导的政权是个特例。我们的吴大帝孙权积极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航海活动,绝对称得上我国古代一位具有超越历史时代航海意识的杰出先驱,并为我们国家的航海事业留下了十分重要的历史功绩。东吴的水军和造船业堪称当时世界最强!!!
根据范文澜版《中国通史》记载,孙权是大规模航海的倡导者,所组织的几次大规模航海,人数都在一万人以上,最多达三万多人,先后到达了辽东、海南、台湾以及朝鲜和东南亚诸国。并接受了东南亚诸国的朝贡,这比郑和早了一千两百多年!
今天就从几个方面来好好聊一下这个眼界宽广,仿佛穿越一般,要成为“海贼王”的有趣男人~孙~仲~谋~,在中国封建史上他都是太特别的一位帝王了~
一、发展水军及海上探索和交流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讲一下,孙权为什么要航海,要打造无敌水师,这其中有着非常实际的地缘政治和经济问题。
我们都知道,当时的东吴与曹操所在的中原地区相比,还是个人口稀少,经济上和文化上都较为落后的地区。并且很重要的一点,在孙权在南方建立帝业之前,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都且只能在北方的中原地区,南方说直白点就是一些相对蛮荒,不成体系的地区。这也是为什么袁术当年自己不征伐江东,而是派手下孙策去。因为这地方豪族太多(注意豪族并不是真正的世家大族,和北方那些常年身处政治中心,具有儒家典籍解释权的真正old money是有差距的),地头蛇林立,征伐难度虽然不大,但利益却没那么多。对于当时的袁术来说他要自己去打下来并不难,毕竟江东地区不是中原,都是一些汉朝廷委派没打过仗的书生太守,或者祖郎、严白虎之类的山越人和山贼罢了,但占领全境后,想让盘踞江东地方上的豪族政治势力乖乖听话与合作,形成有效治理和统治,不被反噬、报复和刺杀,却是非常困难。
而且当时袁术自己拥有的地盘是开发程度更高,更加文明富庶的淮南地区,江东于他就像鸡肋一般——弃之可惜,但食之无味。于是他索性放部下孙策帮他拿下江东,因为袁术认为仅凭孙策自己,是根本不可能在江东自立,并且长久统治江东。事实证明,袁术是正确的,孙策用了三年时间,平定了江东,但是却遭到了本地士人和豪族的疯狂反扑,最终被刺杀身亡,可以说,孙策的结局体现了他没有能力整合江东复杂的政治势力,也没有对江东进行根本的有效统治。(此处详情可以看《孙策之死的迷案》)
所以孙权上位后,他不仅要运用自己的政治手段和江东的牛鬼蛇神周旋,还在周瑜和鲁肃的指导下开展自己的帝业规划,并在南方称帝之后,为了稳定和发展国家民生经济,非常努力地想办法动脑子来进行有效的治理。
改善某个地区发展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就是引进人才和劳动力。在孙氏政权刚来到江东的时期,因为北方军阀混战,导致了很多北方的百姓和士大夫们往南边逃命,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和人口向南方流动,为南方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但等曹操统一了北方之后,这种人口流动就开始变得比较少了,能够快速增加人口的主要办法就是依靠打仗来掠夺。
人口等于赋税,等于劳动力,有钱了才能打仗才能发展,孙权为此不仅多次北伐从曹魏的手里抢人口,还对内连年累月抚镇山越,教化山民。
另外,从政治角度考虑,为了使曹魏政权处于几路夹攻的困境,孙权一直都十分重视在曹魏政权的东北方发展和扶植反曹势力,为此,孙权就组织了好几次大规模通往今辽东半岛的向北航海活动。
在孙权称帝之后,由于他对外扩张的战略遭到了江东本地士族的反对,孙权从政治上难以继续完成自己统一天下的规划,于是就开始了一些列打压本地士族的政治活动。但是,他依旧没有停止对辽阔大海的探索。(属于一些,你们喜欢逼逼赖赖随便,我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听完该干嘛继续接着干,酷boy~)
孙权水军的精良,在客观上是因为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其一,有一条从黄海到南海漫长的海岸线;其二,有长江、钱塘江、赣江、闽江、湘江、东江、北江、西江以及太湖、湖庭湖、鄱阳湖等大江大湖,而且江湖连接成非常密布的网;其三,国内有较发达的炼铜、炼铁、造船、纺织等工业,为发展水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足够的技术力量。其四,吴与魏、蜀基本上以长江、湘江为界,争夺要地,战争的特点是水战,这就决定了发展水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孙吴的“地利”条件之长,正是蜀魏“地利”条件之短,孙吴发展水军是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
二、造船技术与水军规模
能支撑起孙权这样大规模频繁的航海运动,背后一定是离不开东吴卓越的造船技术(甚至在我看来都有点黑科技了)和水军规模。《太平御览》中用“舟揖为舆马,巨海为夷庚”来描述当时东吴发达的航运面貌,意思就是:乘船好似坐车骑马一样,汪洋大海如同平坦的道路。
在三国之前,一般都是靠帆船与信风,在海上漂泊无定,航海几乎就是抽彩票般的赌命,为此而丧生者多如牛毛,基本就是九死一生。到了三国时期,由于孙权同曹魏、蜀汉在长江上作战与海上贸易交通的需要,积极发展水军,船舰的设计与制造有了很大的进步,技术先进,规模也很大。
汉代主要造船地区在长江下游苏州、无锡、安庆等地,多是平底内河船。而孙吴时期的造船中心则进一步南下,移往建安郡侯官(在今福建闽侯)、临海郡永宁县(今浙江温州)、横藇船屯(今浙江平阳)、南海郡番禺县(今广州)等港口。孙权设置典船都尉,专门管理造船工场。孙吴所造的船,主要为军舰,其次为商船,数量多,船体大,龙骨结构质量高。(还押韵了起来~)
东吴的帆、舵水平都非常高,可以说领先世界数百年。西方最早在12世纪才出现的船舵技术,东吴在公元3世纪就成熟掌握了。西方最早在7世纪才开始使用三角帆,但是东吴在3世纪就已经可以利用前侧风的平衡纵帆,并且可以通过调整船帆的面积来控制航速了。
孙吴所训练的水师有个特别之处,就是他们严格来说是一支真正的“水陆两栖作战部队”。从最早周瑜在赤壁之战大胜后继续追赶曹军至江陵,开始攻打南郡,就是一次由水战转为陆战的典型案例。(仔细想想真的好绝啊,周瑜用水军硬生生打赢了陆地攻城战诶!!这什么战神雅典娜!!)后来曹魏也在淮南重镇合肥面对孙吴水步兵角色转换的进攻下被打烂了合肥旧城,而后感受到极大威胁, 不得不在离水较远的地方另筑合肥新城, 以躲避孙吴水军的锋芒。
陆战需要大量战马,据《吴书》的记载,当时能载马八十匹的还算小船(《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嘉禾二年注引)。由此可见,孙权当时应当是建造了能够专门运输战马的船只,以方便实现“水陆两栖登陆作战”。
1955年在广州出土了东吴的陶制船模,船模从船首到船尾有八根横梁,八根横梁说明有八副舱板,它们把船体分成九个严密的分舱(船舱)。这说明孙吴已经熟练掌握了分隔舱结构造船技术。即使有一两个船舱受到破坏进水了,水也不会流入其他船舱中,船也不会马上沉没。进水的船舱可以抓紧时间抽水、堵塞漏洞和进行其他修理,这些黑科技大大提高了续航能力和安全度。
其实,比孙权晚了1300多年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时期留下来的画像以及专家根据史册复原的三国船只显示,欧洲人虽然已经使用火器,但他们的船只竟然仍不及13个世纪之前孙权的船只规模宏大!!感受一下吴国造船业和水军的发达程度和这个差距!
而且,东吴出现了四帆和七帆船,大海船一船可运载“甲士三千”,这是非常可怕的武装投放能力。
《历代兵制》中,东吴的水军训练也非常的正规,战船都有不同的名号,与近现代我们认识的的海军情况很类似,有:艨冲斗舰、楼船、飞云、盖海、赤龙、驰马、长安、大舶、大(舟扁)、青龙战舰、晨凫等不同的名字---这些名字有些代表的是船只的“舰号”,有些代表的则是舰船级别,类似今天“航母”“护卫舰”“巡洋舰”这类的划分。
比如“长安”“飞云”“盖海”等等,都是这类楼船。孙权本人就曾乘坐楼船“长安”号泛游过长江(放到现在基本就是航空母舰的级别)。由于东吴的水上活动,实在频繁,当时东吴的船舶已能根据各种不同的用途分为好多类,单是军用船只就有斗舰、朦冲、舫、舸等等 。
朦冲是一种战斗力较强的战船,外面蒙着牛皮,使敌人的箭射不到里面的人,里面的人却可以用弓箭和长枪等武器从小孔中杀伤敌人。整条船操纵灵活,进退自如。
斗舰是一种比朦冲更大的战船,战斗力也更强 。而舸则是一种非常灵巧的战船,上面操桨的人,要比其他船多一倍,速度和灵活程度都是其他种类的船无法比拟的。
其他如的艇、舫等,也都各有区别,各有用处。从军用船只种类的繁多,可以看出当时东吴造船业超级发达,制霸全球的面貌。 值得注意的是,《三国志·贺齐传》记载贺齐“所乘船,雕刻丹缕,青盖绛居。”其对装饰的追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孙吴战船制造业的发达。不仅追求实用性,对美观也很讲究。
真不愧是《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无敌自信的周瑜自己亲口说的我们的水军“泛舟举帆,朝发夕至,士风劲勇,所向无敌。”
三、孙权大规模航海路线
总结一下,孙权组织的大规模航海活动主要可分东、北、南三路。
(1)向北主要是针对曹魏的政治军事行动。
早在孙权称帝的公元229年,他就已经派遣校尉张刚、管笃之去辽东活动了。而当时曹魏政权统治的黄淮流域是绝对不可能允许东吴使者从江南经此到辽东的。所以,张、管等人肯定是坐船向北远航前往辽东,从长江口到辽东海上航程达一千多公里。
但229年,张、管未完成一使命未完成,时隔三年之后,公元232年,孙权又派遣将军周贺等“乘海之辽东”,但这次联辽攻魏的计划也失败了,“秋九月,魏将田豫要击”,周贺等在山东东端的成山角兵败被杀。 由于孙权多次拉拢辽东的地方势力,后来终于促成了一桩著名的“公孙渊电信诈骗案”,辽东地方首领——公孙渊联吴反魏活动(虽然是诈骗)。
一直以来,东吴军最大的痛点就是战马的匮乏。这也严重阻碍了孙吴北上争霸,结果危机时刻,一道闪电般的消息劈中了孙权——辽东公孙渊称臣。
这可把我们孙权高兴死了,乐的像个50岁的宝宝,辽东良马多的是!东吴的战船和辽东的战马结合到一起,北伐就有希望了!所以在公孙渊在232年派亲信宿舒向孙权称藩,孙权对此十分高兴,立即封公孙渊为燕王,并不顾群臣的劝说,于第二年派大臣张弥、 许晏、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乘海授渊。”(曹丕:这个我熟)
前面提到,福建是孙吴最大的造船中心,在福建生产的舰船远比其余两个地方强大,而且能够运输战马---那是孙权逐鹿中原梦寐以求的资源。且得到辽东之后,可对魏国形成南北夹击,好处实在多。
这又是一次航程长达上千公里,人数多达万人的大规模的航海壮举。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甚至称得上是奇幻中的奇幻。虽然这件事因为公孙渊变卦而黄了(其实孙吴根本没死几个人,大部队就没上岸,主要是丢脸啊!),但我们不能忽略孙权的出发点是有意义的,这件事也很好地证明了孙权无与伦比,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北伐进取之心(说他没有进取之心的真愚蠢啊)。
孙权可能是东吴最后还有进取心的一个人(勉强也算上后面的诸葛恪),公孙渊这次他上进到差点把张昭都砍了(?),张昭为了阻止他甚至搬出了孙权的妈妈。孙权与张昭抱头痛哭,但是哭完该去还是去了,张昭气死了,闭门不出。后来公孙渊反叛,孙权还是很给面子的,屁颠屁颠跑去和老嫂子道歉,结果张昭不理他,孙权脾气一上来就在外层以土塞门,张昭就在里面垒墙,誓要跟孙权干到底,孙权肺气炸了,开始放火烧,张昭死也不出,孙权只好赶紧把火扑灭,在张昭门口站了几个时辰,直到张昭儿子强行把张昭抬出来,拉着张昭一起上朝做检讨,笑死!可怜权宝。(这一出也算是东吴著名喜剧名场面了哈哈哈)
孙权被公孙渊欺骗,本来准备率领水军御驾亲征讨伐公孙渊,又被一干人等劝下。(孙权:你们没完没了是吧!)说句实话,被公孙渊背叛时,孙权实际上应当是有能力讨伐辽东公孙渊那区区几万人马的。那样的话,都不能说是东吴水军了,应该尊称一声“东吴海军”了。
其实要是当时心一横去了,可能开辟了中国第一支海军呢。因为走陆路时刻面临着伏击或者敌人高机动性骑兵的冲击,还海军则可以神出鬼没。实在是可惜了~真正错失当海贼王的机会~
言归正传,孙权涉足魏国控制区,除了军事目的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目的是吸引魏国人口,魏明帝曹叡的诏书多次提到孙权“复远遣船,越渡大海,多持货物,狂诱边民”。(拿各种东西来狂诱边民呢哈哈哈哈,笑死。rayray一副“你不要再来了,人都给你勾引完了!!”的抓狂感。)
当然秉着去都去了的原则,孙权的船队也向北与朝鲜半岛来往,主要是为了贸易赚钱。(这么大规模的船队,不拉点货回去岂不是辜负了我们实用主义的小权宝)
很多人因为生在现代,所以不能理解1800多年前这种规模的远航到底有多厉害,但大家要知道,这是在汉末三国时期,且中间隔着一个魏国,这意味着孙权的船队中途是根本没有补给基地,也没有任何陆地可以停靠的。因此,将几万兵力通过军舰和航船投送到数千里之外,直接远航且中途不停顿补给,别说1800年前了,就是在200年前都令人震惊。这足以证明东吴船队卓越的远航实力。
(2)向东主要是为了从东海上的亶洲和夷洲输入劳动力。
亶洲就是指今天的日本列岛或琉球群岛,夷洲就是现在的台湾岛。公元230年(孙权称帝的一年后),孙权组织的这次大规模的向东远航行动,他派遣将军卫温和褚葛直等人统率一万人的大船队前去,卫温他们从章安(今浙江省临海县东南)启程,向南航行福州、泉州一带,然后向东横渡台湾海峡,在今台南市一带登陆。 由于一路长途跋涉,再加上疫疾传染,将士减员很多,卫温等就放弃再去寻找亶洲的计划,于第二年春返回大陆。卫温他们能统率万人的大船队到台湾,并带领当地居民“数千人”回大陆。这是我国史书上第一次明确记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联系,可以说是载入史册的意义重大(已载入现代高中必修历史课本)。
(3)向南除了平定边境叛乱之外,还因为频繁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与南方邻国,甚至更远的国家地区的友好关系和交流。
凭借海军绝对的实力,孙权在越南北部设置了交趾郡,以此为基地与南洋西洋各国的海上来往和贸易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由于当时孙吴的强大的国力,也使得周边小国主动向孙权进贡(孙权得了一堆稀奇古怪的神奇宝贝)。
据《吴历》记载,“黄武四年(225年),扶南(今柬埔寨)诸外国来献琉璃”。这条史料说明孙吴政权对东南亚诸国有相当强的影响力,同时也反映出扶南在东南亚诸国当中较为强盛,方能在史书中占据“领衔”位置。《吴历》的这条记载被史学家认定为我国与东南亚诸国展开交流的最早记录(权宝的又一个“敢为天下先”的记录)。
对于邻国的来使进献,孙权在公元226年,就授意手下大将吕岱派遣朱应和康泰出使今印度支那半岛各国和南海诸国作为回访。这次远航持续了6年之久,经过一百多个国家。简直就一个东南亚深度的不能再深度的深度游!
孙权派遣朱应、康泰专使出访扶南,受司扶南国王的盛情款待,并允在全国各地游览。二人见间累累。回国后,朱应撰写了《扶南异物志》,但已失传。唯有康秦所写的《吴时外国传》的部分内容,仍散见于我国诸古籍中。此书是出使扶南及南海诸国的真实见闻录,是一部十分珍贵的史料,是中柬关系乃至于世界文化史上最早记述柬埔寨古代史的一部不朽名著,对我们研究和学习扶南国的历史极其重要。
我国古代正式派遣外交使节出使西方诸国,始于西汉的张骞和东汉的班超,其次就是三国时东吴的朱应、康泰出使扶南及南海诸国。这两件大事,后者的作用和价值可与前者相媲美,载入东方的史册。(但相较于孙权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与外交的贡献,现在史书对其宣传真的远远不够!!为我们权总打抱不平!!)
而《扶南异物志》与《吴时外国传》也成为了中国人书写的东南亚部分国家的早期历史,有不少柬埔寨学者认为,如果没有康泰和朱应的著作,根本无法了解柬埔寨最早期的历史。因为公元七世纪以前,扶南国没有本国的文字记述历史的书籍,研究它的历史主要依靠中国史书。朱应的《扶南异物忘》,康豢的《吴时外国传》是七世纪以前记述柬墙寨古代历史的唯一有重大价值的史书(柬埔寨人民:吴大帝,听我说,谢谢你!)
另外,从保留在《水经注》、《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中此两书的零星内容可知,朱应、 康泰等不仅在扶南留居较长时间,而且还可能游历过今南洋群岛的一些岛屿。(一种令人羡慕的公费旅游,不是去打仗真的太好了呢!)
值得一提的是,据李延年所著《南史》卷七十八《海南诸国》记载,朱、康使团在扶南还接触到了来自天竺(印度)的使团(三哥天团哈哈哈哈哈)。东汉时期,天竺曾几次派使者来华交流,但在汉末年间中断。东吴时期,扶南王范旃派亲信苏勿出使天竺,其王派人回访扶南。恰逢朱应、康泰亦在扶南,得遇天竺使臣询问其国风土民情,算是古代中印两国外交人员在第三国(柬埔寨)进行了一次交流会晤(所以这俩人回去肯定对孙权一通讲三哥的风土人情笑死)。
此后,印度支那半岛上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中部)等国也相继遣使持续来访表示友好,其中扶南王范旎还送来音乐家和地方特产(“献乐人及方物”)。 后来扶南王又在赤乌年间(244年 or 245年),再次遣使来访。(权宝真的见过好多外国人哈哈哈,引领1800多年前的时尚潮流,非常有见识)
在与国际友人交流这块,吴国还有个著名代表——大秦(古代对“罗马帝国”的称呼)贾人秦论。226年这个叫秦论歪果仁来吴,孙权很好奇八卦地向他问起大秦风土人情,秦论对答如流,深得孙权的赏识。
黄武五年,有大秦贾人字秦论来到交趾。交趾太守吴邈遣送诣权。权问方土谣俗,论具以事对。——《梁书》卷五十四《诸夷传》
因为孙权太喜欢这个人了,后面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后马上迁都去了南京,还把秦论也带了过去。(秦论:我抱上大腿了!我要去南京嗨了!)
最搞笑的是秦论在建业呆了8年后的公元237年,诸葛恪讨伐山越得胜,把抓到的黝黑矮小的山越俘虏送往建业,秦论第一次看到了这些小矮人。第一次看到山越人的秦论觉得非常稀奇,对孙权说: 哇,我们那边从来没见过“黝歙短人”呢。孙权一听,就大手一挥送了秦论20名山越俘虏(男女各十人)当仆人,并派会稽郡官吏刘咸送秦论回国。可惜这个倒霉的刘咸半道上挂了,不然东吴就有可能和罗马帝国建交了!
据史料记载,交趾(今越南北部)历来是罗马商人或使团来华的重要中转站。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罗马商人开始更多选择扬帆东来,经红海、波斯湾、印度半岛,在东南亚落脚,为入华做准备。这个秦论其实不是普通的小商小贩,在古汉语中,“商”和“贾”是有明显区别的。所谓“行商坐贾”,与那些走街串巷的流动摊贩不同,秦论是拥有自家店铺的生意人,出售的货物应该是来自东南亚、非洲甚至欧洲的玳瑁、象牙、珊瑚、琉璃等商品。
btw,孙权贸易来的很多好东西被曹丕薅走不少,本来群臣还说不要给他送,太无礼了,显得他们东吴好像冤大头,但孙权表示,现在就是要做做样子给他看嘛,他要那些东西我有的是,对我来说就跟石瓦一样,可惜个啥!能用钱解决的事就都不是事!(一些霸总发言哈哈哈)
是岁魏文帝遣使求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群臣奏曰:'荆、扬二州,贡有常典,魏所求珍玩之物非礼也,宜勿与。'权曰:'……彼所求者,於我瓦石耳,孤何惜焉?彼在谅闇之中,而所求若此,宁可与言礼哉!'皆具以与之。——《江表传》
后来曹叡有样学样,也问孙权要了不少好东西,不过好歹是用战马换的,可把孙权乐的,傻子才不换咧!于是达成了一次双方都觉得自己占到了便宜,生怕对方反悔的交易。不得不说,曹丕曹叡父子俩对于东南的奇珍异宝,布灵布灵亮晶晶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喜欢。
魏使以马求易珠玑、翡翠、玳瑁,权曰:'此皆孤所不用,而可得马,何苦而不听其交易?'——《三国志·吴主传》
总结下来,我们其实可以从孙权大搞航海运动的目的清晰地认识到,孙权对于国家发展有着非常独到、前卫、开放的思路,这是作为一个集权皇帝非常难能可贵的才能和品质。纵观中国整个封建王朝史,在国际视野这一点上他都算得上是佼佼者。
东吴政权,或者准确说是孙权执政时期,可以说是凭一己之力,将三国时期整个中国的对外交流,尤其是与东南亚各国的交流推向新的高峰。而如此频繁地大规模航海活动,在我国历史上是首创,所以史学家称孙权是“大规模航海的倡导者”一点都不夸张。
这谁看了不得说一句孙权牛逼!!!为我们吴大帝疯狂打call!!!
四、周瑜对吴国水军的贡献
能造大船而无驾驭大船的水手和船员也是不行的。孙权及其东吴以“水军立国”的战略思想,培养与造就了一大批擅于水战的精兵。这一点,周瑜对孙权的贡献无可比拟。甚至可以说,周瑜对吴国水军的贡献是开天辟地的。
经过周瑜训练的水军,士卒训练有素,良将云集,纪律严明,因而战斗力很强,就连大政治家、大军事家曹操也十分钦佩。在赤壁之战不仅快狠准地打赢了曹操,干掉了几乎被曹操收编的所有荆州水师。在他离世后,也为孙权亲自在濡须坞用水军对抗曹操时打下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为周瑜死后已无心腹大患,于是又自信满满地与孙权在濡须开战。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即便没有周瑜,这一场水战他还是吃了败仗,被歼三千,自溺数千。他望着孙权,这个年轻人仪表堂堂,沉着指挥,战船高大,器械精良,军伍整肃,作战勇敢,还大大方方地在自己面前开着战船吹拉弹唱一顿挑衅,“借箭”而去。曹操不得不既惊奇又敬佩地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这是作战方对孙权水军的称赞。虽然此时,周瑜已经去世,但这一切都离不开周瑜的训练。
其实周瑜治水军这里有个特别好嗑的糖。
周瑜曾在江西九江的桑落洲大治水军,桑落洲处于鄱阳湖和长江交汇处,上通川渝,扼两湖,下通江浙,控两江,属军事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周瑜以桑落洲为水军操演基地,并在桑落洲上修建巢湖城,这也就是后世讹化成的曹湖洼地,就是曹湖村。10年后,公元208年,正是因为有此基地,才真正成就了周瑜在赤壁大战的辉煌战绩。这点我们可以从袁宏的《东征赋》中窥见一斑。周瑜在此修建的军事工事,也就是九洲八卦阵,种植的九棵柳树,后来因历史大水,战火等只剩下了五棵柳树,陶渊明在此阻风避雨,感叹造物神奇,逐号五柳先生,并在此筑庐隐居。
而根据《周瑜传》记载,孙权在206年曾让周瑜督堂兄孙瑜讨麻保二屯,成功后周瑜还备宫亭。赤壁之战前,周瑜也是从宫亭湖赶回柴桑的,说明206-208年间,除了参与黄祖的战事,周瑜一直在宫亭湖练兵。
宫亭湖是西晋的叫法(陈寿是晋代人,所以写书的时候称其宫亭),周瑜练兵时应成为彭泽湖。湖中自然不能屯兵留守,而唯一可以解释的是,在湖附近的洲上屯兵。而桑落洲正是彭泽湖附近的沙洲。
所以周瑜“还备宫亭”其实就是一直在桑落洲屯兵,在彭泽胡练兵。
而孙权几乎是在同一时间离开吴县,长期屯于柴桑县,将其作为战时指挥处。而周瑜练兵的桑落洲就隶属于古柴桑县!古柴桑遗址坐落在今天的九江县赛湖村属境七里湖,而古桑落洲西起今天的湖北黄梅县小池镇,东至安徽宿松县洲头乡,北临龙感湖、大官湖,南以长江为界。
孙权屯兵的柴桑和周瑜练水军的桑落洲其实就隔20多公里(情侣是这样的),详情见下图:
不失为一种双宿双飞~你以为权瑜只是200-206年寸步不离,黏在吴县(苏州),其实206年后周瑜去治水军,孙权也搬去柴桑了,人家还是黏在一起,相距不超过20公里,岁岁常相见,好一碗狗粮啊!
有不少人推测,周瑜的墓地,很有可能在安庆的宿松一带,因为当年周瑜死后,葬在柴桑附近的桑落洲上,直到后来桑落洲崩塌才下落不明。(一种浪漫……这个以后展开说说)
Caravel 写了: 2024年 9月 16日 22:47 1. 十进位制及其基本运算起源于中国
2. 火药,火枪和火炮都是中国在唐宋时期发明的,西方火枪技术的赶超发生在15世纪
3 早在东晋,中国船就能到阿拉伯海。唐宋时期航海技术世界第一。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644
- 帖子: 26256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24 Re: 本版考证出来几个事实
笑死,这顶多是一个匈奴部落被打败了。匈奴就这点人么?看看汉朝打匈奴,要深入敌境数千里。ridgway 写了: 2024年 9月 17日 13:24 整个匈人帝国都被东罗马灭了
468年,匈人被东哥特人逐出潘诺尼亚,最后一位匈人首领邓吉西克被迫率部众沿多瑙河南下,攻打东罗马帝国。469年,邓吉西克被东罗马军队击杀阵亡,其部队被歼灭,这一年被视为匈人帝国的终结。
而汉人的西晋最终被南匈奴灭掉。
更重要的是西晋公元317面就灭亡了,作乱的匈奴王刘渊是内附匈奴,跟你上面那拨没什么关系。
上次由 Caravel 在 2024年 9月 17日 13:45 修改。
原因: 未提供修改原因
原因: 未提供修改原因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644
- 帖子: 26256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644
- 帖子: 26256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29 Re: 本版考证出来几个事实
是啊,所以也不能用“差了几百年,也不是一波人”的“匈人”打败罗马,来论证汉朝就比罗马牛逼。更何况这个“打败”也是要加引号的,也未必就是事实。事实上是罗马最后灭亡了匈人,。所以究竟谁打败了谁?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644
- 帖子: 26256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30 Re: 本版考证出来几个事实
那不是我的观点。阿提拉凶人,全欧黄太岁,汉关夜遁骑,那个一般是作为玩笑话,ridgway 写了: 2024年 9月 17日 14:12 是啊,所以也不能用“差了几百年,也不是一波人”的“匈人”打败罗马,来论证汉朝就比罗马牛逼。更何况这个“打败”也是要加引号的,也未必就是事实。事实上是罗马最后灭亡了匈人,。所以究竟谁打败了谁?
上次由 Caravel 在 2024年 9月 17日 14:17 修改。
原因: 未提供修改原因
原因: 未提供修改原因
#32 Re: 本版考证出来几个事实
1. 十进位制及其基本运算起源于中国
完全不能同意。也许是独立发展了十进制运算,但是普遍共识是没有传播出去吧。三哥的十进制通过阿拉伯传播到了欧洲并发展难道不是公认的。
完全不能同意。也许是独立发展了十进制运算,但是普遍共识是没有传播出去吧。三哥的十进制通过阿拉伯传播到了欧洲并发展难道不是公认的。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644
- 帖子: 26256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33 Re: 本版考证出来几个事实
尼玛,这都科普了好几轮了,(ヅ) 写了: 2024年 9月 17日 14:17 1. 十进位制及其基本运算起源于中国
完全不能同意。也许是独立发展了十进制运算,但是普遍共识是没有传播出去吧。三哥的十进制通过阿拉伯传播到了欧洲并发展难道不是公认的。
数学史专家研究表明,印度早期算术书籍,比中国晚几百年,里面的大量算法是一样的。
你这个公认恰恰证明这是世界上最流传甚广的伪史。原因很简单,印度被英国殖民了,所以当时一考证,什么都是印度发明的。
上次由 Caravel 在 2024年 9月 17日 14:21 修改。
原因: 未提供修改原因
原因: 未提供修改原因
#34 Re: 本版考证出来几个事实
已经被版上的伪史论患者“考证”出来:被三哥来华留学生学走
(ヅ) 写了: 2024年 9月 17日 14:17 1. 十进位制及其基本运算起源于中国
完全不能同意。也许是独立发展了十进制运算,但是普遍共识是没有传播出去吧。三哥的十进制通过阿拉伯传播到了欧洲并发展难道不是公认的。
工具机谈智商, 犹如妓女谈贞操, 哪壶不开提哪壶
呼叫鸡谈造谣, 犹如站街女谈卖淫, 那是行家里手
#35 Re: 本版考证出来几个事实
我没有任何背景,所以无法自己做判断这三项是否属实。Caravel 写了: 2024年 9月 16日 22:47 1. 十进位制及其基本运算起源于中国
2. 火药,火枪和火炮都是中国在唐宋时期发明的,西方火枪技术的赶超发生在15世纪
3 早在东晋,中国船就能到阿拉伯海。唐宋时期航海技术世界第一。
如果咱们假设,这三项都属实,它的意义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
是这个吗? “ 中国人作为一个人种从古就很牛
智者无惑,仁者无忧,爱者无惧。
#36 Re: 本版考证出来几个事实
Caravel 写了: 2024年 9月 17日 14:19 尼玛,这都科普了好几轮了,
数学史专家研究表明,印度早期算术书籍,比中国晚几百年,里面的大量算法是一样的。
你这个公认恰恰证明这是世界上最流传甚广的伪史。原因很简单,印度被英国殖民了,所以当时一考证,什么都是印度发明的。
好吧,你们赢了
咋没见你们说帕农神庙的钢筋水泥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644
- 帖子: 26256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37 Re: 本版考证出来几个事实
viewtopic.php?p=913687&hilit=%E5%8D%81% ... B6#p913687
FoxMe 写了: 2023年 3月 10日 13:17 2002年,蓝丽蓉因其在数学史领域的杰出成果,荣获数学史最高荣誉:国际数学史学会
颁发的凯尼斯·梅奖,她是第一位亚洲人和第一位女学者获此殊荣。蓝丽蓉还荣获2005
年新加坡大学颁发的杰出科学校友奖
蓝丽蓉(Lam Lay Yong,1936-),新加坡著名的中国数学史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退
休教授,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 从1974年至1990年兰丽蓉兼任国际数学史学会刊
《Historia Mathematica》的副主编
1992年,蓝丽蓉出版了她的代表作:《雪泥鸿爪朔数源》(Fleeting Footsteps,
Tracing the Concept of Arithmetic and Algebra in Ancient China)。她在书中详
述中国五世纪《孙子算经》的十进位制筹算的记数法则、和加、减、乘、除、分数运算
、开平方运算的程序,还详细比较九至十世纪阿拉伯著名数学家花拉子米、伊本·拉班
关于印度算法的多种著作,发现阿拉伯国家早期关于印度算法中的四则运算和开平方方
的程序,和孙子算经中的方法十足相同,从而提出印度-阿拉伯数字系统的十进位制概
念,乃起源于中国算筹的学说 [3] 她说,她之所以能够做出这个跨文明的重要发现,
乃因以往西方数学史家不通中算史的中文文献,而中国中算史家又不容易取得西方图书
馆的文献,而她自己则中西文献可以兼而得之之故。《雪泥鸿爪朔数源》一书在2004年
再版,其本内容大致和92年版相同,但增加一篇她在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史大
会上,在荣获凯尼斯·梅奖之后的致谢演讲,题为《中国古代的数学及其对世界数学的
影响》(Ancient Chinese Mathematics and its influence on World Mathematics)
[4] 作为代序,和著名数学史家 Joseph Dauben 的引言。
#38 Re: 本版考证出来几个事实
这个跟伊拉克那边一个遗址的钢筋水泥性质一样,就是复建的时候缺乏文物知识。其实中国那些复建的文物,估计里边也有钢筋水泥。只要没有恐怖组织给砸了,就暴露不出来。
工具机谈智商, 犹如妓女谈贞操, 哪壶不开提哪壶
呼叫鸡谈造谣, 犹如站街女谈卖淫, 那是行家里手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644
- 帖子: 26256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40 Re: 本版考证出来几个事实
你这个id还算讲道理的,其实事实是很明显的,中国有出土战国年间的99乘法表,九章算术也成书于这一时期,运算非常成熟,远远早于其他文明。
“印度本土用印度数字的算术著作已荡然无存,但保留在多种阿拉伯文著作中。存世最古老的一本用印度数字的算术书,当推十世纪波斯数学家伊本·拉班所著的《印度算术原理》,他在该书第一章详细叙述印度十进位制数字的原理。他写道“必须认识九个数字۹۸۷۶۵۴۳۲۱,第一个是一,第二个是二,一直到九,并且头一个是个位,第二个是十位,第三百位,第四千位,第五万……十之后必须加一个零,一百之后必须加两个零,即记十为10,百为100。
九世纪花拉子米,十世纪伊本·拉班,十一世纪乌克里迪西等阿拉伯数学家都著有关于印度算术的著作,所述的加、减、乘、除、开平方、开立方的程序,从排列方式,留空方式,数字位移方式,以至余数、分数的表示格式,都和中国公元一世纪的九章算术、5世纪孙子算经所述的相应算术运算相同。中世纪的印度-阿拉伯数学家用沙盘进行计算.沙盘可以是带沙子的地面或一块木板,上铺一层薄沙,划上格子,用手指头或一根棍将阿拉伯数字划在格子里面。因为有格子,所以空格就代表零,不必写“0”[28],这和中国筹算以空代零的习惯一样[29]。”
上次由 Caravel 在 2024年 9月 17日 14:38 修改。
原因: 未提供修改原因
原因: 未提供修改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