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电子只是场的波动而非实体,那么它的直径到底是什么? Scraper 2025年 6月 24日 22:44 472 次阅读(459 来自论坛) / 11 条评论 如果波是物质,那么物质也是波? 此博文来自论坛版块:军事天地(Military) 共 11 条评论 Scraper[博主] 2025年 6月 25日 00:50 Celsius 写了: 2025年 6月 25日 00:35 都是搞理论的人想象出来的,尺度太小做实验的测不出来,只能根据已有的信息做出最符合观测现象的模型 不是说过某美华获得物理诺贝尔奖是因为测量了电子直径么? 评论 superdsb 2025年 6月 25日 00:47 过去四十多年,我一直在找电子的半径 澎湃新闻:能告诉我您对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inman,1918-1988年,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的理论的理解和如何证明他的理论吗? 丁肇中:我第一个重要的实验,就是测量电子的半径。1960年代初期,哈佛大学有一个组,这个组的主持人叫Frank Pipkin,是很有名的科学家。他做了一个实验,测量电子半径,发现电子是有半径的,是10-13厘米到10-14厘米。没多久,康奈尔大学有一个很有名的队伍也发现同样的结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得到同样的结果。 可是,根据费曼、施温格(Julian Schwinger,1918 –1994年,美国理论物理学家)还有一位日本物理学家叫朝永振一郎(1906-1979年)三人所开创的量子电动力学的重要假设,电子是没有半径的,半径是测量不到的。结果他测量出这个,就表示那些物理学家是错误的,1960年代初期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 那时候我刚拿了博士学位(1962年——编注),从来没有做过这种实验。那两组花了很多年做这个实验,我就一个人,决定到美国问他们(当时丁肇中供职于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编注)。他们说你可以参加我们的组,不过我们没有理由支持你,因为你从来没有做过实验,别人也不了解你。后来,我到德国汉堡的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实验室(DESY),我就跟他们提出这个,那时候组织这个实验的人说欢迎你来,费用我们出,我就去了。 去了以后,过了八个月,我完成了一个实验,证明结果找不到电子的半径,那时候测量电子半径小于10-14厘米。小于不是等于,就是电子是测量不了半径的。 从那时开始,我记得大概是1966年、1967年的时候,有一个大型的国际高能物理会议,那两位做了报告,我做了第三个报告,因为那时候没有人知道我是谁,所以那两个人做了很长时间的报告,我的报告只有十分钟,就讲我的结果跟他们两个不一样,我的结果是电子是测量不了半径的。那时候,理查德•费曼坐在里面,听了以后来找我了,从此以后我们经常有来往。 澎湃新闻:那个实验的结果到今天看还是真的吗? 丁肇中:过去四十多年,我一直在找电子的半径,最初是10-14厘米,现在证明是小于10-17厘米,就是小了三个数量级。花了四十年,小了三个数量级,可是还是没有找到电子的半径。为什么别人相信我的实验?我做完以后,其他的人也证明我的实验是对的。所以证明一个实验是对的,和理论是没有关系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方法下,别人能做出来跟你有同样结果的实验,那就证明你是对的。 评论 glowinglake 2025年 6月 25日 00:41 直径没有意义,波的本质就是可以在空间的任意位置以一定概率出现,波的方程决定这个概率密度 物质波,德-布罗意 评论 Celsius 2025年 6月 25日 00:35 都是搞理论的人想象出来的,尺度太小做实验的测不出来,只能根据已有的信息做出最符合观测现象的模型 评论 irisyuan 2025年 6月 25日 00:18 gousheng 写了: 2025年 6月 24日 23:41 电子是几何上的点,没有半径。 质子和中子呢? 评论 gousheng 2025年 6月 24日 23:41 电子是几何上的点,没有半径。 Scraper 写了: 2025年 6月 24日 22:44 如果波是物质,那么物质也是波? 评论 labi 2025年 6月 24日 23:03 波粒二象性,类似于神棍经常说的三位一体。 评论 Scraper[博主] 2025年 6月 24日 22:57 happens 写了: 2025年 6月 24日 22:49 它的直径取决于你能观测到的电子存在范围。 你别蒙我,我可是见过世面的,那是电子云。 评论 Scraper[博主] 2025年 6月 24日 22:56 电子在真空中运动产生磁场,其实是磁场的波动表现为电子? 永磁体的磁场其实不存在? 评论 happens 2025年 6月 24日 22:49 它的直径取决于你能观测到的电子存在范围。 评论 redot 2025年 6月 24日 22:48 都是一种子空间 评论 评论 登录用户才可以发表评论!
澎湃新闻:能告诉我您对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inman,1918-1988年,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的理论的理解和如何证明他的理论吗?
丁肇中:我第一个重要的实验,就是测量电子的半径。1960年代初期,哈佛大学有一个组,这个组的主持人叫Frank Pipkin,是很有名的科学家。他做了一个实验,测量电子半径,发现电子是有半径的,是10-13厘米到10-14厘米。没多久,康奈尔大学有一个很有名的队伍也发现同样的结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得到同样的结果。
可是,根据费曼、施温格(Julian Schwinger,1918 –1994年,美国理论物理学家)还有一位日本物理学家叫朝永振一郎(1906-1979年)三人所开创的量子电动力学的重要假设,电子是没有半径的,半径是测量不到的。结果他测量出这个,就表示那些物理学家是错误的,1960年代初期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
那时候我刚拿了博士学位(1962年——编注),从来没有做过这种实验。那两组花了很多年做这个实验,我就一个人,决定到美国问他们(当时丁肇中供职于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编注)。他们说你可以参加我们的组,不过我们没有理由支持你,因为你从来没有做过实验,别人也不了解你。后来,我到德国汉堡的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实验室(DESY),我就跟他们提出这个,那时候组织这个实验的人说欢迎你来,费用我们出,我就去了。
去了以后,过了八个月,我完成了一个实验,证明结果找不到电子的半径,那时候测量电子半径小于10-14厘米。小于不是等于,就是电子是测量不了半径的。
从那时开始,我记得大概是1966年、1967年的时候,有一个大型的国际高能物理会议,那两位做了报告,我做了第三个报告,因为那时候没有人知道我是谁,所以那两个人做了很长时间的报告,我的报告只有十分钟,就讲我的结果跟他们两个不一样,我的结果是电子是测量不了半径的。那时候,理查德•费曼坐在里面,听了以后来找我了,从此以后我们经常有来往。
澎湃新闻:那个实验的结果到今天看还是真的吗?
丁肇中:过去四十多年,我一直在找电子的半径,最初是10-14厘米,现在证明是小于10-17厘米,就是小了三个数量级。花了四十年,小了三个数量级,可是还是没有找到电子的半径。为什么别人相信我的实验?我做完以后,其他的人也证明我的实验是对的。所以证明一个实验是对的,和理论是没有关系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方法下,别人能做出来跟你有同样结果的实验,那就证明你是对的。
物质波,德-布罗意
永磁体的磁场其实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