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nc继续吃屎,【中国独占全球外贸海运40%】
帖子 由 SOD楼主 » 2024-10-13 13:04
2023年中国外贸海运量占全球比重超三成
2024-06-28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7日,2024海丝港口合作论坛在浙江宁波举办,来自全球知名港务管理机构、港口运营商、航运研究和服务机构代表相聚,共商港口合作发展。会上发布了《中国港口运行分析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
作为宏观经济运行的“晴雨表”,港口运行态势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决策的重要参考。“十五”期以来,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水运所专门成立工作团队,对全国港口行业运行情况进行了长期系统的跟踪。
论坛上,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首次发布了《报告》。作为国内第一本全面了解港口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报告,《报告》内容涵盖了2023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和航运市场、港口市场、煤油矿箱四大货类运输系统、相关行业热点问题的评述分析以及2024年趋势展望。
《报告》显示,疫情过后,全球经济仍处于缓慢恢复阶段,全球贸易正在复苏。2023年,世界海运量同比增长3.0%。其中,“中国因素”作用明显。2023年,中国外贸海运量占世界海运量的30.1%,较上年上升2.2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整体回升向好的态势支撑了中国沿海港口吞吐量的快速增长。从区域吞吐量完成情况看,各区域增长动力各不相同,但整体发展格局保持相对稳定,长三角沿海仍稳居各区之首,占比40%;从港口发展情况来看,2023年,中国沿海超过2亿吨以上港口共有23个,全年共完成吞吐量108亿吨,同比增长5.9%。
其中,位居首位的宁波舟山港吞吐量达13.2亿吨,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突破10亿吨的港口。同时,在内需扩大和国内消费升级的促进下,过去一年里,全国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8.0亿吨,同比增长14.1%。
《报告》还显示,集装箱、煤炭、金属矿石、矿建材料和石油及制品依然是全国沿海港口的五大主要货类,吞吐量占总吞吐量的84%。其中,矿建材料已连续五年超过石油及制品成为第四大货类。
展望2024年,地缘政治冲突引发的经济分割和供应链重组的影响仍然存在,世界海运需求将保持正增长。《报告》指出,基于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全国海运港口货物吞吐量将呈现继续稳定增长的态势。预计2024年,全国沿海港口总吞吐量、外贸货物吞吐量分别在136亿吨和51亿吨左右,同比增速在3.0%和3.2%左右。
======================
去年全国沿海港口外贸吞吐量49.6亿吨,同比增长9.6%——
中国外贸海运量全球占比超三成
本报记者 汪文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7月09日 第 06 版)
山东省积极推进沿海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目前,山东省港口集团形成了以青岛港为龙头、日照港和烟台港为两翼、渤海湾港为延展的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图为山东港口日照港集装箱码头。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
近日,浙江宁波舟山港六横公路大桥一期项目梅山水道桥即将合龙。该大桥建成后,可实现六横岛、佛渡岛、梅山岛三岛港区、产业联动发展,推动甬舟一体化驶入“快航道”。
胡学军摄(人民视觉)
海运是全球货物贸易的生命线。在6月26—28日于浙江宁波举行的2024海丝港口合作论坛(以下简称“海丝论坛”)上,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港口运行分析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外贸海运量已占全球海运量的30.1%,较上年上升2.2个百分点,凸显中国外贸大国的地位。
外贸海运量质齐升
——集装箱、煤炭、金属矿石、矿建材料和石油及制品是中国沿海港口的五大主要货类,其中集装箱比重逐年增长
6月29日上午,“新明州106”轮满载光伏产品、汽车、家电、纺织品等货物,从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集装箱码头2号泊位缓缓驶离,前往阿联酋迪拜杰贝阿里港。此次航程单程仅需15天,中途不挂靠任何港口,箱源和舱位供应充足,航线一经发布便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
在全球范围内,超八成的国际贸易通过海上运输实现,海运是中国外贸的“大动脉”。《中国港口运行分析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3年,在外贸需求回暖、全球贸易体系重塑等因素推动下,中国外贸海运规模增长较快,全国沿海港口外贸吞吐量达49.6亿吨,同比增长9.6%。
货物是流淌在“大动脉”中的血液。从货物种类来看,集装箱、煤炭、金属矿石、矿建材料和石油及制品是中国沿海港口的五大主要货类。2023年,上述货物吞吐量占沿海港口总吞吐量的84%。其中,进口煤炭、进口原油吞吐量快速增长,进口铁矿石吞吐量维持高位。
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外贸海运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结构优化,体现在大宗能源和原材料吞吐量持续提升。在国内石化行业需求恢复、原油加工量快速增长等因素带动下,中国沿海港口外贸原油进口量同比大幅增长。《报告》显示,2023年外贸原油进港量同比增长13%,创下新高。此外,2023年全国沿海港口外贸进口矿石接卸量同比增长5%。
同步提升的还有沿海港口接卸能力。位于辽东半岛中部的营口港,目前已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56个,其中包括30万吨级矿石泊位和30万吨级原油泊位各一个。不久前,营口港口岸仙人岛港区3个泊位顺利通过正式验收,使营口港口岸对外开放泊位数量达到66个,实现所有已建成泊位“应开尽开”。
结构优化,还体现在集装箱海运量占比上升。2023年,中国外贸海运量中的集装箱海运量占比达23.3%,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保持逐年增长态势。义乌小商品、欧洲杯周边、新能源汽车……如今,在中国各大沿海港口,随着口岸通关服务不断升级,集装箱“出海”日益便利。
在浙江义乌港,义乌海关开设了欧洲足球锦标赛专窗,通关流程实现“一键申报”,超过99%的市场采购出口货物实现电脑审单“秒放”;义乌铁路西站布置的智能化设备,实现了集装箱自动进场、不开箱查验。在宁波舟山港,宁波海关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存证、溯源,提升大宗货物通关运行效率,使新能源汽车集装箱装运效率从180辆/天提升至超1000辆/天。
港口吞吐能力更强
——货物吞吐量超2亿吨以上的中国沿海港口共有23个,沿海港口航道已实现“一图覆盖”,沿海水上安全通信“一网贯通”
如果说海运是中国外贸的“大动脉”,那么港口就是动脉连接的重要器官。
在山东港口日照港,铁路绵延向西,通过新疆阿拉山口进入哈萨克斯坦,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直抵荷兰鹿特丹港,全程上万公里……不久前,日照港获准开办国际联运过境货物运输业务。这意味着由世界各地海运至日照港的货物,均可通过铁路运输方式,经日照港直接发运至蒙古国、俄罗斯、朝鲜、越南和中亚各国。目前,日照港已成为“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世界最年轻的5亿吨大港,货物吞吐量在全球沿海港口中排名第七。
从渤海湾到长三角,从珠三角到北部湾,中国各大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正在快速增长,其中不少港口吞吐量年增速超过10%。
分港口看,《报告》显示,2023年货物吞吐量超2亿吨以上的中国沿海港口共有23个。其中,宁波舟山港吞吐量13.2亿吨,居沿海港口首位。北部湾港、镇江港、上海港、湛江港和福州港货物吞吐量增速超10%。其中,北部湾港、镇江港、湛江港和福州港货物吞吐量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煤炭、金属矿石、钢铁等货类的增长,上海港货物吞吐量的快速增长得益于集装箱等货类的增长。
分区域看,各地区沿海港口吞吐量格局保持稳定。《报告》分析,长江三角洲沿海港口吞吐量在全国沿海港口中占40%,居各区域之首。山东沿海港口、津冀沿海港口和珠三角沿海港口位列第二梯队,吞吐量分别占全国沿海港口的15%、15%和12%,山东沿海港口连续第3年超过津冀沿海港口、位列第2;辽宁沿海港口和东南沿海港口作为第三梯队,吞吐量各占全国沿海港口的6%左右。
万吨巨轮“侧方停车”绝非易事,精密程度堪比绣花。巨大的吞吐量背后,是中国沿海港口不断增强的航海保障能力。
交通运输部6月2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2023年,中国沿海航标增长68.8%,总量达2.06万座,并实现遥测遥控全部北斗化。海图服务从以纸质海图为主发展为电子海图全覆盖并提供在线发布、实时的更新服务,2023年中国沿海电子海图发行量达492万幅。
同时,中国还建设了由23座北斗差分台、75座北斗连续运行基准站组成的沿海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提供厘米级的高精度导航定位服务;建设了水上安全通信网,作为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的组成部分,提供海上遇险安全通信服务;积极推进4G/5G建设和卫星通信应用,持续提升卫星宽带数据通信能力。
“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航海保障体系,实现沿海港口航道‘一图覆盖’,沿海水上安全通信‘一网贯通’。”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付绪银说。
迈向数字化绿色化
——今年沿海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有望跨过50亿吨门槛,未来将大力推进港、产、城、船、贸融合发展
受船舶制造的长周期属性影响,港航相关行业具有较强的可预测性。今年,全球造船业处于强势上行周期,如何看待中国外贸海运下一步发展趋势?
从主要货种发展趋势来看,干散货运输需求在2024年有望保持小幅增长。《报告》预计,国际干散货海运运力将大于运输需求的增长,航运市场总体将偏向朝着供大于求发展。
液体散货方面,由于此前数年油轮订单较少,《报告》预计油轮运力供不应求;液化气方面,将有多艘新运输船投入市场,运力紧张局面将缓解。
集装箱方面,《报告》预计2024年需求小幅增长4%左右;受2021—2022年大量造船订单影响,2024年集装箱运力供给可能大幅增长。
在此基础上,《报告》预计中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和外贸海运规模将延续稳定增长态势,2024年全国沿海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有望达到51亿吨左右,同比增速在3.2%左右。
航运业的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正为中国外贸海运发展指出新方向。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影响、推动港口和航运业绿色低碳发展……本届海丝论坛活动期间,全球各大港航企业、港航监管组织发布共同声明,推动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中国外贸海运“绿色”“智慧”关键词更加凸显。
在上海洋山深水港冠东码头,“海港致远”轮为大型甲醇动力集装箱船舶“阿斯特丽德马士基”轮成功加注504吨绿色甲醇;与此同时,“阿斯特丽德马士基”轮的集装箱装卸作业也在有序进行中……这是今年4月,上海港实施全国首次绿色甲醇“船—船”同步加注时的场景。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能级提升,上海港有望成为全球首批绿色甲醇商业性加注点及区域绿色甲醇燃料加注中心。
外贸海运也面临风险和挑战。参加海丝论坛的业内人士分析,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面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冲击,呈现区域化、本土化、近岸化等趋势。此外,海外港口因大量船只绕行好望角、船舶集中到港造成严重拥堵,全球集装箱运输价格持续上涨。
面对机遇和挑战,如何确保中国外贸海运“大动脉”畅通?
对于运价飙升、空箱不足、舱位紧张等短期问题,从业者正在积极应变。宁波舟山港集团董事长陶成波介绍,今年宁波舟山港通过抢抓运力组织、释放作业效能、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等措施,实现集装箱船舶在泊效率比去年平均水平提升8%,等泊时间减少1/3。同时,加大力度吸引空箱回流、推动新建集装箱投用,确保港区空箱存量回升、客户有箱可用。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清认为,长期来看,应加快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技术在港航领域应用,建设集约高效的港口枢纽,推动沿海港口数字化、智慧化、绿色化升级,提升港口枢纽综合能级。“要打造港航业开放融合的产业生态,实现港航要素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围绕港航上下游产业链,推进港、产、城、船、贸融合发展。”李清说。
==================================================
机构报告:2023年航运市场整体表现亮眼
时间:2024-01-19 作者:董依菲 来源:期货日报
克拉克森研究近日发布《航运市场总结与展望—2023年》报告。整体来看,报告称,2023年对于航运业而言又是积极的一年,全年克拉克森海运指数均值收于23629美元/天,虽较2022年历史最高水平下降37%,但依然高出10年平均值33%,创下2009年以来运费市场单年第三好成绩。就细分市场来看,全球气体船、油轮、海工及汽车运输船市场均表现强劲;在红海局势影响下,年底散货船和集装箱船运费收益也有所回升。
能源类航运市场强劲增长
2023年能源类航运市场收益表现亮眼。其中LPG运输船市场表现最好,VLGC船年平均收益创下91625美元/天的历史新高;油轮市场总体收益继续保持强劲;LNG运输船市场收益尽管较2022年高点回落,但仍处于历史高位;海工市场继续复苏,浮式钻井装置利用率自2014年来首次达到90%。
其他非能源类航运市场收益则走势不一。2023年汽车运输船租金屡创新高,这主要受到可用运力短缺及市场需求旺盛的支撑,2019年以来全球汽车贸易量大幅增长19%,而船队运力仅增长1%。
散货船市场整体疲软,即期市场日收益平均值同比已下跌40%,不过2023年四季度有所回升。由于目前手持订单占比仅为6%,未来供应端压力较小,2024年散货船市场有潜在改善的可能,但整体基本面依然较弱。
集装箱船市场即期运价和租金同比分别下降71%和68%,预计2024年仍将继续下行。但受红海局势影响,目前有300多艘共计400万TEU的集装箱船已经选择绕航好望角,推动2023年12月底上海-北欧航线运价较月初大幅上涨220%,不过仍较2022年峰值低65%。
全球海运贸易复苏
据克拉克森研究统计,在经历了2022年贸易量增长停滞后,2023年全球海运贸易量同比增加3%至124亿吨,初步预计2024年将达到126亿吨,但仍需密切关注全球经济脆弱性带来的潜在影响。
在全球海运贸易细分货种中,汽车、LPG和干散货表现最为强劲,同比分别增长15%、6%和4.3%,其中干散货的增长主要受到中国需求复苏的支撑。集装箱海运贸易整体疲软,不过自2023年三季度开始反弹,部分受到2022年同期比较基数较低的影响。
受平均运距增加的支撑,全球吨海里贸易量同比增长5%,其中俄罗斯石油海运贸易路线转变,推动全球原油及成品油吨海里贸易量同比分别上升7%和10%。邮轮市场方面,目前乘客人次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3100万人,且市场前景较为乐观。
据克拉克森研究统计,2023年全球船队运力小幅增长3.2%至23亿载重吨。各细分船型走势不一,油轮船队仅增长1.9%,集装箱船队则大幅增长8%。全球新船交付量同比上升10%至3500万修正总吨,其中中国船厂交付量占比首次达到50%。
当前船舶拆解量依然处于低位,2023年全球拆解总量较疫情前水平显著下降,仅为1070万载重吨。克拉克森研究预计,未来几年船队将加快更新,目前全球船队平均船龄已达到12.6年,此外克拉克森研究预估有31%的船队运力CII评级为D或E级。
当前在全球经济脆弱性仍存、地缘政治风险增加、供应链稳定性下降以及船队供给整体保持低增速的背景下,市场结构性趋势可能仍会持续。克拉克森研究认为,除个别板块以外,多数主要船型市场都将受到市场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的持续影响,由此带来运费的波动性进一步加剧。展望未来,如何管理不确定性将成为市场“主旋律”。
近期,全球海运贸易主要航道通行中断已对全球航运市场造成重大影响。此外,航运业绿色转型仍是市场的焦点,例如EEXI和CII、欧盟将航运业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以及IMO提出2050年航运业达到净零排放目标等。长期来看,能源绿色转型将给全球航运市场带来持续影响。
中国海运占全球40%
此博文来自论坛版块:捕风捉影(Plaus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