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为什么修不出来?
版主: Caravel, TheMatrix, molen
#4 Re: 清史为什么修不出来?
毫无意义的问题
写清朝的历史浩如烟海
你的问题应该是,二十四史模式的官方清史。
原因很简单
第一,替前朝修史是古代王朝的政治传统,所谓的继往开来,惩前毖后。
修史同时也代表正统性。
所以在周朝开始的王朝政治传统,每个朝代都有专门的史官史馆,早期是世袭(比如司马家),后来是推举和选举(东汉和魏晋),然后是科举和interview。
清朝是最后一个传统王朝。之后变成了近现代,无论民国还是共和国都没有了职业史官,没有了继往开来的正统性需要。
第二,二十四史的叙述传统,在近代明显过时了。梁启超的嘲笑。从现代角度看,不合逻辑,毫无意义的地方太多。现在有了现代史学。以前的天命,失德,民意,民谣等叙述被彻底抛弃了。
民间有遗老搞了一些。官方不会再搞,也不会承认遗老们搞得属于官方。
写清朝的历史浩如烟海
你的问题应该是,二十四史模式的官方清史。
原因很简单
第一,替前朝修史是古代王朝的政治传统,所谓的继往开来,惩前毖后。
修史同时也代表正统性。
所以在周朝开始的王朝政治传统,每个朝代都有专门的史官史馆,早期是世袭(比如司马家),后来是推举和选举(东汉和魏晋),然后是科举和interview。
清朝是最后一个传统王朝。之后变成了近现代,无论民国还是共和国都没有了职业史官,没有了继往开来的正统性需要。
第二,二十四史的叙述传统,在近代明显过时了。梁启超的嘲笑。从现代角度看,不合逻辑,毫无意义的地方太多。现在有了现代史学。以前的天命,失德,民意,民谣等叙述被彻底抛弃了。
民间有遗老搞了一些。官方不会再搞,也不会承认遗老们搞得属于官方。
-
- 论坛支柱
2024年度优秀版主
TheMatrix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274
- 帖子: 13572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6日 00:35
#7 Re: 清史为什么修不出来?
这个理由赞同。molen 写了: 2024年 8月 23日 13:32 毫无意义的问题
写清朝的历史浩如烟海
你的问题应该是,二十四史模式的官方清史。
原因很简单
第一,替前朝修史是古代王朝的政治传统,所谓的继往开来,惩前毖后。
修史同时也代表正统性。
所以在周朝开始的王朝政治传统,每个朝代都有专门的史官史馆,早期是世袭(比如司马家),后来是推举和选举(东汉和魏晋),然后是科举和interview。
清朝是最后一个传统王朝。之后变成了近现代,无论民国还是共和国都没有了职业史官,没有了继往开来的正统性需要。
第二,二十四史的叙述传统,在近代明显过时了。梁启超的嘲笑。从现代角度看,不合逻辑,毫无意义的地方太多。现在有了现代史学。以前的天命,失德,民意,民谣等叙述被彻底抛弃了。
民间有遗老搞了一些。官方不会再搞,也不会承认遗老们搞得属于官方。
-
- 论坛支柱
2024年度优秀版主
TheMatrix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274
- 帖子: 13572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6日 00:35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677
- 帖子: 26983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10 Re: 清史为什么修不出来?
好像有清史稿编撰委员会,但是始终没有下定论。molen 写了: 2024年 8月 23日 13:32 毫无意义的问题
写清朝的历史浩如烟海
你的问题应该是,二十四史模式的官方清史。
原因很简单
第一,替前朝修史是古代王朝的政治传统,所谓的继往开来,惩前毖后。
修史同时也代表正统性。
所以在周朝开始的王朝政治传统,每个朝代都有专门的史官史馆,早期是世袭(比如司马家),后来是推举和选举(东汉和魏晋),然后是科举和interview。
清朝是最后一个传统王朝。之后变成了近现代,无论民国还是共和国都没有了职业史官,没有了继往开来的正统性需要。
第二,二十四史的叙述传统,在近代明显过时了。梁启超的嘲笑。从现代角度看,不合逻辑,毫无意义的地方太多。现在有了现代史学。以前的天命,失德,民意,民谣等叙述被彻底抛弃了。
民间有遗老搞了一些。官方不会再搞,也不会承认遗老们搞得属于官方。
#13 Re: 清史为什么修不出来?
难以忘怀的历史惨痛
我之所以研究经济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悲乎于明末覆灭之惨痛,所以才把十几年的业余时间基本都用在经济学的学习思考上,就是想弄明白为什么明末会发生如此严重的财政危机,虽然这样做对个人根本没啥好处,但是无所谓了,毕竟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在研究明末覆亡问题的时候,发现明末财政危机主要是一条鞭法下的白银通货紧缩导致的,其实解决办法很简单,就是把白银本位改为白银、铜和实物本位的因地制宜模式,在解决了白银通货紧缩之后,同时增加一些工商税就好了,但是可惜明末却没人了解什么通货紧缩,历史的惨痛教训让人难以忘怀,明末思想家的悲鸣至今让人难以忘记。
顾炎武认为:“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
颜习斋则认为:“秦火之后,汉儒掇拾遗文,遂误为训诂之学。晋人又诬为清谈,汉唐又流为佛老,至宋而加甚矣。仆尝有言,训诂、清谈、禅宗、乡愿,有一皆足以惑世诬民,而宋人兼之,乌得不晦圣道误苍生至此也!仆窃谓其祸甚于杨墨,烈于嬴秦。每一念及,辄为太息流涕,甚则痛哭。”
他还对宋明儒家提出了严厉批评,认为其“上不见一扶危济难之功,下不见一可相可将之才……千余年来,率天下入故纸堆中,耗尽身心气力,做弱人、病人、无用人者。”
我之所以研究经济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悲乎于明末覆灭之惨痛,所以才把十几年的业余时间基本都用在经济学的学习思考上,就是想弄明白为什么明末会发生如此严重的财政危机,虽然这样做对个人根本没啥好处,但是无所谓了,毕竟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在研究明末覆亡问题的时候,发现明末财政危机主要是一条鞭法下的白银通货紧缩导致的,其实解决办法很简单,就是把白银本位改为白银、铜和实物本位的因地制宜模式,在解决了白银通货紧缩之后,同时增加一些工商税就好了,但是可惜明末却没人了解什么通货紧缩,历史的惨痛教训让人难以忘怀,明末思想家的悲鸣至今让人难以忘记。
顾炎武认为:“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
颜习斋则认为:“秦火之后,汉儒掇拾遗文,遂误为训诂之学。晋人又诬为清谈,汉唐又流为佛老,至宋而加甚矣。仆尝有言,训诂、清谈、禅宗、乡愿,有一皆足以惑世诬民,而宋人兼之,乌得不晦圣道误苍生至此也!仆窃谓其祸甚于杨墨,烈于嬴秦。每一念及,辄为太息流涕,甚则痛哭。”
他还对宋明儒家提出了严厉批评,认为其“上不见一扶危济难之功,下不见一可相可将之才……千余年来,率天下入故纸堆中,耗尽身心气力,做弱人、病人、无用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