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普通的诺奖水平。现在中国生物医学还怕日本么?shima 写了: 2024年 9月 22日 16:21 北里柴三郎发现抗血清,现代免疫学的真正鼻祖
高木兼宽发现维生素B缺乏症及相应治疗
利根川进发现无限抗体的基因原理
山中伸弥诱导干细胞
任何一个人就可以把整个中国医学界踏平了
中国的创新能力远胜日本
版主: Softfist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562
- 帖子: 24624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61 Re: 中国的创新能力远胜日本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562
- 帖子: 24624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65 Re: 中国的创新能力远胜日本
八木天线Caravel 写了: 2024年 9月 22日 13:17 你们以为太君牛逼哄哄的,但是历史上日本到底独立发明了哪些东西?想了半天都想不出来,这方面比中国差十倍不止。
日本引以为傲的就是明治维新学的快。学得快未必就是智者,爱因斯坦上大学基本不上课,到晚年更学不进其他学者的新理论。这是创新能力强的表现,学什么东西都不是全盘接受,而是要化为我用,推陈出新。
当年jeff sacks的休克疗法,苏东集团都欣然接受,只有中国摸着石头过河,搞出双轨制。
蓝色LED
铝镍钴磁铁
氧气鱼雷
burger里面的肉饼也是日本人发明的(用明胶粘接碎肉做成肉饼)。
我就知道这些。别的估计也有不少。
没有光子;也没有量子能级,量子跃迁,量子叠加,量子塌缩和量子纠缠。
#66 Re: 中国的创新能力远胜日本
锂电池也是日本人发明的verdelite 写了: 2024年 9月 22日 23:02 八木天线
蓝色LED
铝镍钴磁铁
氧气鱼雷
burger里面的肉饼也是日本人发明的(用明胶粘接碎肉做成肉饼)。
我就知道这些。别的估计也有不少。
奸其妻女忍,刨其祖坟忍,夺其地屋忍,此等贱民何足惧哉?
#67 Re: 中国的创新能力远胜日本
从对人类的贡献来看
日本还可以,但截至目前颠覆式创新一个都没有
科学就不算了,
哪怕是日本最领先的汽车产业,
个人自动行驶车辆是法国发明的
石油燃料汽车是德国发明的
汽车流水线是美国发明的
这三项都是正儿八经的颠覆性创新
日本的创新是精益生产
除了这个微小创新之外,是靠日本人的精细或者工匠精神
此生无悔入华夏,家住加利福利亚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562
- 帖子: 24624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68 Re: 中国的创新能力远胜日本
更高一级的颠覆式创新,比如瓦特发明蒸汽机,中国花几个世纪开发出火药配方以及枪炮。SOD 写了: 2024年 9月 22日 23:10 从对人类的贡献来看
日本还可以,但截至目前颠覆式创新一个都没有
科学就不算了,
哪怕是日本最领先的汽车产业,
个人自动行驶车辆是法国发明的
石油燃料汽车是德国发明的
汽车流水线是美国发明的
这三项都是正儿八经的颠覆性创新
日本的创新是精益生产
除了这个微小创新之外,是靠日本人的精细或者工匠精神
#70 Re: 中国的创新能力远胜日本
弗朗基大炮也就是个铜炮,中国铜少所以进口。弗朗基大炮的铜配方也是误打误撞出来的,和商朝的铜器没啥区别。SOD 写了: 2024年 9月 22日 23:27 没有这回事,
没有西方人,中国还是没什么进步
从明代开始中国就进口弗朗基大炮。
中国的火药配方和中药配方没有区别,几千年误打误撞,总撞出来几个好用的
什么原理,怎么改进,什么都不知道
其实近代工业革命前大家都差不多。
没有光子;也没有量子能级,量子跃迁,量子叠加,量子塌缩和量子纠缠。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562
- 帖子: 24624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71 Re: 中国的创新能力远胜日本
你以为某个炼丹师一个错误就发现了,我原来也是你这么认为的SOD 写了: 2024年 9月 22日 23:27 没有这回事,
没有西方人,中国还是没什么进步
从明代开始中国就进口弗朗基大炮。
中国的火药配方和中药配方没有区别,几千年误打误撞,总撞出来几个好用的
什么原理,怎么改进,什么都不知道
细读了历史才知道,可不是误打误撞,宋朝是动用了国家力量的奖励和资助火药的研发。
“当你认识到物质之间的反应组合是无限的,炼丹者的配料又是那么肮脏,你就多少会承认,发现像火药这样的物质就不太可能是偶然的。这也绝非是说炼丹者的初衷就是炼制一种爆炸性的粉末。实际上,他们的目的是制药。他们在试验,减少主要配料来看看它们性质如何。
“试验”一词没有夸张。他们就是有意在进行测验。伟大的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写道:“中国古代”炼丹方士的理论架构既复杂又精巧。那些细致的分类准则,预示着类似化学研究的开始,它在唐代壮大,多少让我们想起亚历山大城的那些早期化学家。但是,中国方士更加先进,更少沾染万灵论的东西。(火药的研发)兴起于对大量物质化学、药理性质长达一个世纪的系统探究。
火药的发现似乎发生于炼丹者企图分离出稳定、纯粹的化合物的过程中:比如,提纯砷(砷在许多药物中广泛使用),或者“中和硫黄”(使其化合成更稳定的物质,如硫酸钾)。有时候炼丹者会不小心制造出爆炸,比如有一次,一位炼丹家在一片紫色的火焰中烧毁了自己屋子。不过早期火药配方的有趣之处也在于,这种颜色的火焰真的非常少见。
最终人们发现,要按正确的比例、以合适的手段混合火药的三种易于反应的原料——硝石、硫黄和焦炭,然后将之制成大小、湿度适当的粉末,还要保持可以被称为火药的活性,这是非常难的事。当炼丹者最终搞出了第一个有效配方——大约在19世纪,他们把发明物叫作火药(fire medicine)。这个词一直沿用至现代中国,用来指称“gunpowder”(火药,直译为“枪粉”)。不难发现它的源流——它是制药的副产品。
文献中记载了很多配方,现存最早的一条用作军事的配方见录于1044年的军事经典《武经总要》。在这些千奇百怪的配方中,主要反应物和配比各不相同,包括了铅白、黄蜡、松脂和砒霜。
这些记载下来的配方功效如何?一支中国学者团队运用这些配方制作了多批火药,尽管要从历史记录中得知当年的操作极其困难,但他们也收获了极为重要的东西。首先,他们发现混合物的效果很好,制造出了可辨识的(同时也是危险的)火药爆燃。由此他们得出结论,先前几代学者的怀疑是正确的:虽然最早的那些军事火药配方出现于1044年,但它们代表的是更早期的大量实验的成果。
其次,也是更有趣的地方在于,他们吃惊地发现那些火药混合物居然很难点燃。如果你去点一支现代生产的鞭炮——其中是含有火药的,引线马上就会被点着。但这队学者根本无法用火去引燃他们的古董配方,只能用烧红的铁锥才能奏效。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们发现那些混合物只有在空气中才能起作用。如果放置在密封容器或是管状器物里,它们的燃烧会非常缓慢,也不完全。火药是极其易爆的,因为硝酸提供了氧,使之迅速燃烧,但比起后来的配方,早期配方中的硝石含量很低。早期火药需要借助外部供氧才能达到有效爆燃,这是一个重要发现。“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562
- 帖子: 24624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72 Re: 中国的创新能力远胜日本
西方15世纪大炮才赶上中国,15世纪欧洲是大乱世,中国15世纪永乐帝以后已经不怎么打大仗了。verdelite 写了: 2024年 9月 22日 23:34 弗朗基大炮也就是个铜炮,中国铜少所以进口。弗朗基大炮的铜配方也是误打误撞出来的,和商朝的铜器没啥区别。
其实近代工业革命前大家都差不多。
还有一个原因是欧洲的中世纪城堡的城墙厚度只有1-2米,而中国的城墙一般在10米,所以他们有很强的incentive去改进大炮,而中国早期的炮攻城无望,都是打人的。
#73 Re: 中国的创新能力远胜日本
可否摘录证明你论点的句子?Caravel 写了: 2024年 9月 22日 23:58 你以为某个炼丹师一个错误就发现了,我原来也是你这么认为的
细读了历史才知道,可不是误打误撞,宋朝是动用了国家力量的奖励和资助火药的研发。
“当你认识到物质之间的反应组合是无限的,炼丹者的配料又是那么肮脏,你就多少会承认,发现像火药这样的物质就不太可能是偶然的。这也绝非是说炼丹者的初衷就是炼制一种爆炸性的粉末。实际上,他们的目的是制药。他们在试验,减少主要配料来看看它们性质如何。
“试验”一词没有夸张。他们就是有意在进行测验。伟大的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写道:“中国古代”炼丹方士的理论架构既复杂又精巧。那些细致的分类准则,预示着类似化学研究的开始,它在唐代壮大,多少让我们想起亚历山大城的那些早期化学家。但是,中国方士更加先进,更少沾染万灵论的东西。(火药的研发)兴起于对大量物质化学、药理性质长达一个世纪的系统探究。
火药的发现似乎发生于炼丹者企图分离出稳定、纯粹的化合物的过程中:比如,提纯砷(砷在许多药物中广泛使用),或者“中和硫黄”(使其化合成更稳定的物质,如硫酸钾)。有时候炼丹者会不小心制造出爆炸,比如有一次,一位炼丹家在一片紫色的火焰中烧毁了自己屋子。不过早期火药配方的有趣之处也在于,这种颜色的火焰真的非常少见。
最终人们发现,要按正确的比例、以合适的手段混合火药的三种易于反应的原料——硝石、硫黄和焦炭,然后将之制成大小、湿度适当的粉末,还要保持可以被称为火药的活性,这是非常难的事。当炼丹者最终搞出了第一个有效配方——大约在19世纪,他们把发明物叫作火药(fire medicine)。这个词一直沿用至现代中国,用来指称“gunpowder”(火药,直译为“枪粉”)。不难发现它的源流——它是制药的副产品。
文献中记载了很多配方,现存最早的一条用作军事的配方见录于1044年的军事经典《武经总要》。在这些千奇百怪的配方中,主要反应物和配比各不相同,包括了铅白、黄蜡、松脂和砒霜。
这些记载下来的配方功效如何?一支中国学者团队运用这些配方制作了多批火药,尽管要从历史记录中得知当年的操作极其困难,但他们也收获了极为重要的东西。首先,他们发现混合物的效果很好,制造出了可辨识的(同时也是危险的)火药爆燃。由此他们得出结论,先前几代学者的怀疑是正确的:虽然最早的那些军事火药配方出现于1044年,但它们代表的是更早期的大量实验的成果。
其次,也是更有趣的地方在于,他们吃惊地发现那些火药混合物居然很难点燃。如果你去点一支现代生产的鞭炮——其中是含有火药的,引线马上就会被点着。但这队学者根本无法用火去引燃他们的古董配方,只能用烧红的铁锥才能奏效。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们发现那些混合物只有在空气中才能起作用。如果放置在密封容器或是管状器物里,它们的燃烧会非常缓慢,也不完全。火药是极其易爆的,因为硝酸提供了氧,使之迅速燃烧,但比起后来的配方,早期配方中的硝石含量很低。早期火药需要借助外部供氧才能达到有效爆燃,这是一个重要发现。“
此生无悔入华夏,家住加利福利亚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562
- 帖子: 24624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74 Re: 中国的创新能力远胜日本
再给你贴一段
火药可能是在唐朝被用于战争的,火器的大规模传播则是在宋朝的“战国时代”。北宋时期(960—1127),火器的研发和生产成了政府有意而为的政策,火药成为官方研究和改进的对象。
比如,北宋政府鼓励火药箭试验,奖赏发明者。970年还是火药历史的早期,一个叫冯继升的人就已经被掌管兵器制造局的官员请去,为帝王试演新式的火药箭了。实验成功,发明家得到了慷慨的赏赐。三十年后,军人唐福也被皇帝召见,表演了他自己发明的火药箭、火药罐(一种喷火的原始炸药)和火蒺藜。他也得到了厚赏。最有意思的一件事发生在1002年,地方团练使石普大胆地向朝臣展示了他发明的火球和火药箭,官员大为赞赏,于是他被请去皇宫表演。皇帝赞叹不已,下旨大力传播石普的发明。朝廷果然成立了一班人马印刷图纸和要领,在域内广为宣传。此类对军事技术的传播并不仅限石普一人。前文讨论过的军事典籍《武经总要》就是北宋朝廷下令编写的。官修的《宋史》记载,北宋朝廷奖赏军事发明人,“引起了人们争相演示他们的器械法式”。
宋朝也把火器的制造列入了军备政策。北宋都城开封有一座生产军备的作坊,雇工千人,文献记载了大约1023年前后那里的工匠种类。除了在大木作、小木作的木匠、皮匠,还有在火药作工作的火药匠。我们对那些制作火药的工匠知之甚少,不过他们能在如此大型的作坊中工作,说明火药的生产在早期也算是得到了重视,并且达到了如历史学家王兆春说的“大型作坊的流水线作业,进行批量生产的阶段”。大部分火药似乎都是用来做火药箭的。比如,当时的文献就记录道,1083年朝廷就向两处军营分别调拨了10万支和25万支火药箭。
宋对火药的应用并非独门。关于辽国和西夏应用火药的记载非常罕见,但有趣的是,北宋朝廷在1076年下令,个体商贩禁止向辽国的居民销售硝石和硫黄。这说明火药成分的跨境交易已经显著到引起了朝廷的注意。
对火药的试验和改进在11世纪已经有重大发展,但只有到了12世纪,火药的时代才正式开始。宋朝“战国时代”的第二阶段,宋和金之间爆发了一系列战争,后者的军事实力强过辽和西夏。金也非常注重试验火器(和其他种类的武器)。在宋金战争中,第一件真正的爆炸性火器诞生了,是一种叫作火枪(fire lance)的原始枪。
#75 Re: 中国的创新能力远胜日本
西方没有夯土技术,所以城墙是条石的。没法做厚。Caravel 写了: 2024年 9月 23日 00:03 西方15世纪大炮才赶上中国,15世纪欧洲是大乱世,中国15世纪永乐帝以后已经不怎么打大仗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欧洲的中世纪城堡的城墙厚度只有1-2米,而中国的城墙一般在10米,所以他们有很强的incentive去改进大炮,而中国早期的炮攻城无望,都是打人的。
中国从甲骨文就夯土了。中国的城墙是夯土包砖的,是高科技。
没有光子;也没有量子能级,量子跃迁,量子叠加,量子塌缩和量子纠缠。
#76 Re: 中国的创新能力远胜日本
这是能说明诺贝尔奖垃圾
pugilist 写了: 2024年 9月 22日 13:39 日本有14位诺奖获得者
Leo Esaki
Yasunari Kawabata
Spouse: Hideko Kawabata
Akira Suzuki
Eisaku Satō
Spouse: Hiroko Satō
Hideki Shirakawa
Spouse: Chiyoko Shibuya
Masatoshi Koshiba
Spouse: Keiko Koshiba
Ei-ichi Negishi
Spouse: Sumire Negishi
Hiroshi Amano
Spouse: Kasumi Amano
Kenzaburō Ōe
Spouse: Yukari Ōe
Makoto Kobayashi
Osamu Shimomura
Spouse: Akemi Shimomura
Shinya Yamanaka
Spouse: Chika Yamanaka
Toshihide Maskawa
Yoichiro Nambu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562
- 帖子: 24624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78 Re: 中国的创新能力远胜日本
这个不错Caravel 写了: 2024年 9月 23日 00:14 再给你贴一段
火药可能是在唐朝被用于战争的,火器的大规模传播则是在宋朝的“战国时代”。北宋时期(960—1127),火器的研发和生产成了政府有意而为的政策,火药成为官方研究和改进的对象。
比如,北宋政府鼓励火药箭试验,奖赏发明者。970年还是火药历史的早期,一个叫冯继升的人就已经被掌管兵器制造局的官员请去,为帝王试演新式的火药箭了。实验成功,发明家得到了慷慨的赏赐。三十年后,军人唐福也被皇帝召见,表演了他自己发明的火药箭、火药罐(一种喷火的原始炸药)和火蒺藜。他也得到了厚赏。最有意思的一件事发生在1002年,地方团练使石普大胆地向朝臣展示了他发明的火球和火药箭,官员大为赞赏,于是他被请去皇宫表演。皇帝赞叹不已,下旨大力传播石普的发明。朝廷果然成立了一班人马印刷图纸和要领,在域内广为宣传。此类对军事技术的传播并不仅限石普一人。前文讨论过的军事典籍《武经总要》就是北宋朝廷下令编写的。官修的《宋史》记载,北宋朝廷奖赏军事发明人,“引起了人们争相演示他们的器械法式”。
宋朝也把火器的制造列入了军备政策。北宋都城开封有一座生产军备的作坊,雇工千人,文献记载了大约1023年前后那里的工匠种类。除了在大木作、小木作的木匠、皮匠,还有在火药作工作的火药匠。我们对那些制作火药的工匠知之甚少,不过他们能在如此大型的作坊中工作,说明火药的生产在早期也算是得到了重视,并且达到了如历史学家王兆春说的“大型作坊的流水线作业,进行批量生产的阶段”。大部分火药似乎都是用来做火药箭的。比如,当时的文献就记录道,1083年朝廷就向两处军营分别调拨了10万支和25万支火药箭。
宋对火药的应用并非独门。关于辽国和西夏应用火药的记载非常罕见,但有趣的是,北宋朝廷在1076年下令,个体商贩禁止向辽国的居民销售硝石和硫黄。这说明火药成分的跨境交易已经显著到引起了朝廷的注意。
对火药的试验和改进在11世纪已经有重大发展,但只有到了12世纪,火药的时代才正式开始。宋朝“战国时代”的第二阶段,宋和金之间爆发了一系列战争,后者的军事实力强过辽和西夏。金也非常注重试验火器(和其他种类的武器)。在宋金战争中,第一件真正的爆炸性火器诞生了,是一种叫作火枪(fire lance)的原始枪。
此生无悔入华夏,家住加利福利亚

#79 Re: 中国的创新能力远胜日本
人家至少有出处,wiki上也有文献,比你的“我记得”强多了
你列文献出处啊,中英文学术著作历史著作,别列日本媒体,我在日本这么多年,日本媒体包括日本教授什么货色太清楚了
你列文献出处啊,中英文学术著作历史著作,别列日本媒体,我在日本这么多年,日本媒体包括日本教授什么货色太清楚了
英亲王阿齐格 写了: 2024年 9月 22日 13:47 又从wiki上抄的吧?
我可以和你说 高铁技术是日本人发明的
这里说的是突破高铁 实用障碍的技术。
我记得有两个
1 高速的轮轨耦合, 让列车不会危险的蛇形运动。 这个怎么解决掉技术细节 我不太清楚。 但是日本人解决了这个问题。
2 高速情况下的受电弓, 这个怎么解决 技术细节我也不清楚。 但这个也是日本人解决的。
#80 Re: 中国的创新能力远胜日本
真是撒谎成性,你这不就是日本铁道公司的文章,我把网址贴下面
文章大部分都是说法国技术研究,铁轨出问题是331公里试验极限速度时发生的,压根没提新干线创新,日本新干线最开始营运不过就200公里,又不是极限速度,技术上有什么难的?日本高铁建设前半年专门派人去法国调研你知道吗?
東日本鉄道文化財団
https://www.ejrcf.or.jp/jrtr/jrtr03/f49_bou.html
听你的还不如去看wiki,至少有参考文献
你说的什么技术,没听说过,估计也是撒谎
文章大部分都是说法国技术研究,铁轨出问题是331公里试验极限速度时发生的,压根没提新干线创新,日本新干线最开始营运不过就200公里,又不是极限速度,技术上有什么难的?日本高铁建设前半年专门派人去法国调研你知道吗?
東日本鉄道文化財団
https://www.ejrcf.or.jp/jrtr/jrtr03/f49_bou.html
听你的还不如去看wiki,至少有参考文献
你说的什么技术,没听说过,估计也是撒谎
英亲王阿齐格 写了: 2024年 9月 22日 14:39 日本人不是改进啊
日本就是发明了高铁啊
你以为法国人那50年代是高铁?
不是好不好
不要以为跑了200多公里以上就是高铁了。蒸汽机都能跑这么快的。 无非是实验而已。
关键是 要长期的跑, 这才是克服了技术障碍。
我i给你看看 法国人50年代跑的实验 是什么后果
"How many?" he said to Parmentier
"331."
"How many?"
"Three hundred and thirty-one."
"...two hundred miles!"
In fact, the limits of the 1,500-V system had been reached and exceeded. The pantograph was split by melting. (It exceeded 4,000 A!). The track was deformed in zigzag configuration over more than 400 meters.
Although confirming the choice of total track grip, adopted for the new locomotives, the Morcenx tests showed the impassable boundaries of the DC system at high speeds: the stability of the drive bogies and the pickup of current. The engineers understood the lesson—very high speed required that the load per axle and the non-suspended weight be reduced and that few amperes (or none at all) should be picked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