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军战史有充分研究的著名军战史学者朱世巍在他的一篇文章里也提到了日军在诺门坎的死亡人数为9000多人,而不是什么18000人。这9000多人的死亡最终算到了靖国神社满洲事变死亡17000人里面。这也再次说明了日军在诺门坎死亡不可能又有1.8万,因为这超出了满洲事变靖国神社祭奠的17000人的总人数。而满洲事变靖国神社祭奠的17000人里,还包括大量1931-1937死于中国东北和中国关内比如128淞沪抗战和长城抗战的日军。日军在东北有专门的诺门坎卫灵塔,记录的死亡人数就是9000多人。
日本军队的伤亡统计(3)假的靖国神社数据?
朱世巍:日本军队的伤亡统计(2)官报与战后
朱世巍:日本军队的伤亡统计
我此前写了一篇关于九一八日军损失的小帖子:朱世巍:九一八事变 日本的损失
昨晚发现,童屹立先生也写了一篇类似的文章:童屹立:日军“满洲事变”死亡人数探析
比对以后发现,其实谁都无法解释,所谓“靖国神社有17176名“满洲事变死者””到底是怎么回事?
据童屹立先生所汇集的日本官报数据,自1931年9月18日到1937年7月6日,日本陆军的军人和军属共死亡6495人(阵亡3700人,伤死607人,病死1782人,事故死283人,失踪6人,自杀51人,死因不明57人,其他原因死亡9人)。
童屹立先生又认为,连同其他死者(海军、公务人员等等)在内,日本在”满洲事变“的死者总数应该是7000多人。这还包括了东北以外地区的日军死者(比如在上海,日军死了769人。日本传统上把“上海事变死者”也算作“满洲事变死者”的一部分)。
可是7000人的数字,却比”靖国神社“的17176人少了1万多人!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童屹立提出了他的解释,认为“满洲事变”实际是统计到了七七事变之后。但他认为诺门坎战役不包括其中。
遗憾的是,按童先生的计算方式,仍有超过5000多人的窟窿填不上。
我想不妨提出我的看法,供大家参考。这就同样也涉及到日本对战争的时间界定问题。
其实,日本的相关界定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且界定方式也非常微妙。
我看过一份日军陆军内部在1942年的通报,显示日本在东北各地树立的忠灵塔,收入”满洲事变“相关死者一共是6378人。其中包括热河地区的901人。
(显然不包括上海和华北等地的“满洲事变”死者)
有趣的是,同一时期,热河的忠灵塔还收入了”中国事变“的428名死者。而在东北其他地区的忠灵塔,却没有任何“中国事变”死者。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日本在东北的”满洲事变死者“,可能是统计到了七七事变之后。只有热河地区例外。热河是以七七为界。七七前算“满洲事变”,而七七后算“中国事变”。
另一个微妙问题是,这些忠灵塔很明显没有包括诺门坎事件死者。
虽然在1939年的一份日军文件里,把“诺门坎”的死者算入了“中国事变”(但这份报告又明确没有列入伪满地区的其他损失)。但在1942年的伪满地区,诺门坎的慰灵碑是单独列的(9471人)。没有算入“满洲事变”,也没算入“中国事变”。
这说明在战时,日本就有了不同的界定标准。
战后,日本的界定标准也有变化。
1964年,日本厚生省宣布自1937年7月以来,日本军队(军人和军属)在“大东亚战争期间(含中国事变)”一共死亡212万人。在中国关内(含香港)死了455700人(其中珍珠港前死了188700人)。在中国东北死了46700人。以上数据不包括日侨,但包括战后死者(未归国就死亡者)。
可是按日本厚生省1951年的内部解释,在中国东北地区死亡的日本军事人员,时间限定于珍珠港事件开始以来。不包括此前的死者。而1951年的相关数据,与1964年数据基本一致。
这样看来,珍珠港事件前在东北的死亡人员,被算入了中国关内的损失?
极大可能不是。至少不是全部如此。
首先,很多人都误以为1964年的厚生省数据(分地区),是日本对二战总损失的结论数字。
其实不是。日本厚生省在1977年又发表了大幅度修正数字。概要是:
自七七事变以来,日本军人、军属和准军属,共死亡230万人。平民死亡80万人。合计310万人。这个数据发表在当年出版的《引渡与援护的三十年步伐》,这是厚生省的官书。
与1964年数据相比,1977年发布的数据,军事人员的死亡人数增加了18万。
当然,这增加的18万人,包括所谓“准军属”这个新项目。所谓”准军属“,泛指为日军提供过协助的人员,并非正式军事人员。日本政府为了收拢人心,给这些人也发抚恤金(后面对此会有详细解释),也入靖国神社。
那么,正规军人军属的死亡人数,有没有增加呢?
根据1976年统计,抚恤金涉及的死亡军人军属为218万。准军属则另有12万人。合计正好就是230万人。这显然是1977年厚生省数据的出处。
也就是说,与1964年数据相比,排除新项目”准军属“,1977年的军人军属死亡数字增加了6万人。很明显是做了修正的。
遗憾的是,1977年发布的数据,没有地区分布情况。
日本厚生劳动省近年发布的分地区损失表,则包括了日侨。不是单纯的军事人员损失。
但他们的区分解释更清楚:
在中国关内死亡465700人(含日侨和战后死亡)。与1964年的455700人相比,增加了1万人(增加部分有一些是日侨)。
中国东北地区死亡245400人(大部分是战后死亡的日侨)。根据厚生劳动省的明确解释,其中包括了诺门坎事件死者。而这些死者,与中国关内的死者,是明确区分开的。
也就是说,日本厚生省的基本习惯,如”诺门坎“虽然是发生在”中国事变“期间,却明确不包括在中国关内死者部分。
综上所述,可以确定的几点是:
1 1964年厚生省发布的分地区死亡统计,并非结论数据。而1964年统计的东北地区死者,明确不含珍珠港之前。1977年的数据,比1964年要多出6万名军人军属(另外还增加了12万名准军属)。
2 日本厚生劳动省目前发表的分地区死亡统计,明确把中国关内和东北地区分开。珍珠港事件前,东北地区的死亡人员(尤其是诺门坎事件),明确被算入了东北地区而不是关内地区。
3 将1964年的统计与厚生省的最新数据和说明作比较,可知1964年数据漏掉了珍珠港前东北地区的死者(尤其是诺门坎事件)。1977年新增的6万死亡军人军属,可能就包括了这部分的补充。
为什么诺门坎死者一度会被漏掉呢?
如前所述,在1942年,日本在东北地区的“忠灵塔”,把诺门坎列为“中国事变”和“满洲事变”以外的独立事件。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特别是1964年的统计),厚生省的统计口径是“大东亚战争(含中国事变)”。“大东亚战争”以珍珠港为起点,当然不包括诺门坎。而诺门坎事件发生在“中国事变”期间,却不被厚生省视为"中国事变"的一部分。于是就这么被漏掉了。70年代以来,才把这部分人员给补上。
现在,我们回过头再看”靖国神社的17161名”满洲事变“死者“。
按靖国神社2004年发表的材料,与这项数据并存的另一项是”中国事变死者191250人“。这里的”中国事变死者“,很明显就是厚生省1964年数据”珍珠港之前188700人“的修正版(略有增加)。如前所述,按厚生劳动省的明确解释,此项”中国事变死亡“数据,不包括同期在中国东北的死亡人数,尤其不包括诺门坎事件。
也就是说,靖国神社所谓”满洲事变死者“,是一直统计到了珍珠港事件前,也包括了诺门坎事件。如前所述,诺门坎事件的定位长期就很混沌:不算“中国事变”,不算“满洲事变”,也不算“大东亚战争”。看来,靖国神社是顺着厚生省的新口径(把诺门坎算入中国东北地区损失),干脆把诺门坎算入“满洲事变”损失。为此,靖国神社甚至可能调整了已经合祀的名单。
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的靖国神社数字,很明显是按厚生省的战后口径调整过的。
我们再从数字上分析。前文已经说过,根据官报以及其他材料,七七事变之前的”满洲事变死者“约7000多人。
七七事变后,东北地区最大战事就是诺门坎事件。而诺门坎事件的日军死者,按慰灵碑数字是9471人。
两项合计为1.6万人。与1.7万人非常接近。
这里又涉及一个小问题:
从七七事变到珍珠港事变,伪满地区除了”诺门坎“以外的损失,是算”满洲事变“还是算”中国事变”?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
再次提醒大家,如前所述,从1942年日本陆军内部关于忠灵塔的通报看,七七事变后,日军在热河地区的死者(截至1942年为428人),算“中国事变”;而热河以外的伪满地区死者,还是算“满洲事变”。
厚生省很大可能沿用了这个统计口径。但不排除也做了一些细节调整。
我们可以确认的一个重要问题是:
厚生省并没有照抄官报和靖国神社(已合祀)数据,而是有一番独立调查的,且在战后有过多次大幅修正(甚至近年还有一些小的调整)。所以统计口径的调整也不奇怪。
(考虑到诺门坎死者大部分是战后入祀靖国神社。甚至存在这样的可能性:战时入祀者算“中国事变”,战后入祀者算“满洲事变”。从数量上看,这种可能性更大)
以下是我对厚生省和靖国神社统计口径的大致总结:
九一八到七七,日本全军损失,都算“满洲事变”。
(这其实是旧军的统计口径。厚生省的统计基本是从七七开始的,不怎么涉及七七之前)
七七到珍珠港,属于“中国事变”时期。但微妙的是,按1942年口径,日军在热河以外的伪满地区的损失,还是算“满洲事变”,只有热河地区算“中国事变”。而诺门坎的损失,按厚生省的最新说明,属于中国东北地区而不是中国关内地区。
珍珠港之后,日本的损失算“大东亚战争”。而伪满地区的损失,与中国关内的损失,依然是分开统计的。
诺门坎事件的地位最为复杂微妙。
1939年,日军明确把诺门坎死者列为中国事变伤亡的一部分。
而到1942年,东北地区的日军忠灵塔,却把诺门坎列为“中国事变”和“满洲事变”以外的独立事件。
战后有一段时间,诺门坎事件的伤亡似乎被厚生省漏掉了。
现在,厚生省则明确把诺门坎列为“中国东北地区(与关内区分)”死者统计的一部分。
靖国神社则可能是顺着厚生省的口径,把一度列入“中国事变”的诺门坎,改为“满洲事变”死者的一部分。
可见相关标准和区分,的确是不断在调整的。
最后附带说一下,死亡的12万“准军属”到底是些什么人?
“满洲”开拓团和青年义勇队、冲绳县民、南方和“满洲”开发参与者、为日军提供过监视情报的渔民,只要被认为参加了日军作战行动,而阵亡、伤死、病死者,算准军属。
战后,被扣押在中国、苏联、朝鲜地区的日本平民,死亡者也算准军属(所谓“特别未归还者”)。
根据《国家总动员法》而协助日军的学生、红十会护士、劳工,算准军属。
(举个实例:死于美军空袭的台湾工人,虽然不直接为日军服务,也算准军属)
船员,算准军属。
警防团员(发布防空警报和引导人员疏散者),算准军属。
被美军击沉的疏散船上的冲绳儿童,算准军属。
(这纯粹是为了安抚人心)
外务省职员、关东局职员、朝鲜总督府职员、台湾总督府职员、桦太(库页岛)政府职员。
日本政府把这些人全算入军事死者,有抚恤金还有资格入靖国神社。
(值得注意的是:连同12万准军属在内的230万死者,实际只发了228万人的抚恤金。未得到抚恤金者,通常是几种情况:1 死者有犯罪行为。但战犯有权享受抚恤金。2 遗属战后更换了国籍。举例说,一个日本军人的妻子,丈夫阵亡,妻子战后入美国国籍,就会被剥夺享受抚恤金的权力。3 或是死者并无有资格领取的亲属)
ignius 写了: 2025年 10月 1日 10:11
人家靖国神社自己祭奠了1万8的战死日军。朝日新闻上写的清清楚楚的。日本老兵对诺门坎回忆录的书里也是差不多的数字。你不信自己去读读书。不要看看wiki就觉得啥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