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杨振宁去世的官方新闻了

包含原读书听歌看电影版、电视版、Food版、Travel版,以及其他生活娱乐相关版面。

版主: kazaawangwh

wh(问号)楼主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wh 的博客
帖子互动: 4134
帖子: 85336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00:07

#21 Re: 看到杨振宁去世的官方新闻了

帖子 wh(问号)楼主 »

laoxg 写了: 2025年 10月 18日 01:17

其实就是文人相轻。两人因为一起合作的成果获得诺奖,后面争论谁贡献比较大而越闹越僵,最后老死不相往来。

老杨说老李数学功底不行,曾经拿“阿里巴巴与40大盗”里的桥段来类比:他和李一起在山里走,李喊了一嗓子“那里好像有扇门”。两人走近后,老杨靠自己一个人,figure out了通关语是“芝麻开门”。

杨李都是当事人,杨振宁这么说李政道是一面之词吧。依稀记得版上的人也说杨的贡献没有他自称的那么大。我再找找帖子。

以前读过杨振宁给於梨华的小说写的序,非常肉麻吹捧,我在版上抄过,不过和他的专业无关:
站内帖子:Re: 杨绛:《记杨必》

另外找到版上转的一篇说杨李两次决裂的文章,就是因为署名次序是吧?杨看起来挺虚荣和斤斤计较,李也不肯让步。
http://paper.people.com.cn/rmwz/html/20 ... htm?div=-1
李政道与杨振宁恩怨始末
舒泰峰 《 人民文摘 》(2010年第1期)

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分裂,是华人物理学界一段著名的公案。

两位曾经最亲密的合作者,最终却冷眼相向,内情究竟如何?即将出版的《诺贝尔奖中华风云——李政道传》首次详细披露了二人恩怨的始末。

初识

40年代,李政道正在西南联大读二年级。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觉得原子弹很重要,也要造原子弹。他找到西南联大的物理教授吴大猷、化学教授曾昭抡和数学教授华罗庚,对他们说,给你们10万美元,一个大礼堂作为工作场所,请你们造原子弹。

吴大猷等人说,造原子弹要先培养人才,建议选拔一些人去美国学习。

李政道被选中,于1946年来到美国,但由于美国并不开放原子弹制造技术,考察小组只能解散。据指示,他们可以用领取到的经费在美国深造。于是李政道就去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学起了理论物理。

那时杨振宁已在芝加哥大学当助教,他接到吴大猷的通知,给李政道他们在大学国际公寓预定了房间。杨振宁也是西南联大校友,但比李政道高两个年级。这是李、杨的初次谋面。

同在一所学校,交往自然开始。二人开始联名发表论文,在生活上也成了亲密的朋友。

合作

博士毕业后,1950年,李政道到伯克利加州大学工作,担任物理系助教。当时,朝鲜战争爆发,加州地方反华气焰嚣张,因而李政道在加州并不愉快。

此前,1949年秋,杨振宁来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访问成员。他知道李政道在加州的情况,于是两人商量,李政道也来普林斯顿,可以一起作研究。

于是,杨振宁去找了院长奥本海默(美国“原子弹之父”),请他给李政道发出邀请信。1951年9月,李政道偕夫人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李、杨两家比邻而居,两家人来往密切。杨振宁正在进行两维伊辛模型的磁化计算研究,他希望李政道加入。这是他们合作的真正开始。

1951年秋,他们写了两篇统计力学论文,首次给出了不同热力学函数的严格定义。

两位年轻中国学者的论文引起了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重视。1952年的一天,二人受邀与爱因斯坦见面。谈话时间很长,爱因斯坦问得很多、很细。最后,他站起来同李政道握手,恳切地对他说:“祝你未来在物理上成功。”

两位年轻人在普林斯顿的合作及其卓越成果,以及他们个人和两个家庭之间的亲密关系,一时传为佳话。

奥本海默曾说,李政道和杨振宁坐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讨论问题,是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致。

第一次分手

李政道在普林斯顿工作,既有成就又很愉快。但此时纠纷却发生了,由头是他们合写的两篇论文的署名次序问题。

这两篇论文的总标题是《状态方程和相变的统计理论》,第一篇《凝聚理论》署名是杨振宁和李政道,第二篇《格气和伊辛模型》署名是李政道和杨振宁。

在第一篇论文完成后,按惯例合作者的署名应按姓氏英文首字母的顺序排列,应该是“李政道和杨振宁”,但是,杨振宁提出,如果李政道不介意的话,他希望排在前面,因为他比李政道大四岁。李政道对这一要求很吃惊,勉强同意。

在第二篇论文署名时,李政道说服杨振宁按国际惯例改了过来。

署名问题给二人带来裂隙,李政道决定不再和杨振宁合作。之后,虽然他在普林斯顿又工作了一年半时间,但是他们没有再合著论文。

论文署名的事情使李政道耿耿于心。李政道决定离开普林斯顿,去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三年后,1956年,他29岁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授。

共获诺贝尔奖

李政道离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本来就是想和杨振宁拉开距离。一件偶然的事情,却使二人恢复了合作。

1953年,杨振宁曾去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工作一年,和米尔斯合作发表了一篇论文《同位旋守恒和同位旋规范不变性》,其中提出了后来十分有名的杨-米尔斯规范场方程。

但是,当时李政道对这篇论文的出发点是否正确持严重怀疑。一次,杨振宁到哥伦比亚大学来看李政道,李把他的看法告诉了杨。经过激烈的讨论,杨同意了李的意见,还共同署名,李前杨后,发表了论文《重粒子守恒和普适规范转换》。

这件事使他们重拾合作,这也是他们物理生涯中富有浪漫和神奇色彩的一段。李政道在他的文章中有如下描述:“从1956年到1962年,杨和我共同写了32篇论文,范围从粒子物理到统计力学……合作紧密而富有成果,有竞争也有协调。我们在一起工作,发挥出我们每个人的最大能力。合作的成果大大多于每个人单独工作可能取得的成果。”他们共获诺贝尔奖的合作成果,就是产生在这个时期。

决裂

195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当年的物理奖授予李政道和杨振宁。

11月,李政道要为去斯德哥尔摩领奖做准备。他们都要写发言稿和讲演稿。那时,在诺贝尔奖委员会通知以及所有媒体的报道中,两个名字的次序都与获奖论文的署名一样,李政道在先,杨振宁在后。

“没有想到”,书中写道,当他们到了斯德哥尔摩,杨振宁忽然提出,授奖时他希望能按年龄顺序在李政道之前受奖。

李政道对此大为惊讶,不同意这么做,但是,杨振宁又去求李政道夫人秦惠。秦惠对李政道说,假如为这件事闹出笑话,让外国人看不起,太丢脸。这样李才勉强地同意。

这是一个插曲,李政道虽心有不快,但很快被诺奖的荣耀冲淡。而不久后的一篇文章却让他们走向分裂——1962年5月12日出版的美国《纽约客》杂志上刊登了伯恩斯坦写的《宇称问题侧记》,记述李、杨合作发现宇称不守恒的故事。

风波由此而起。

当时,李政道已经回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四月他收到伯恩斯坦文章的校样,没作什么修改。可是杨振宁却提出了许多意见。他说,文章中的某些地方,他希望名字写在李政道之前。

李政道感到失望,只好建议他们今后不再合作。当年11月,李政道向奥本海默递交了辞职书。奥本海默对此感到非常遗憾,他尖锐地说,李政道应该不要再做高能物理,而杨振宁应该去看看精神医生。

李、杨之间的恩怨,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个人范畴,延伸到了日后中国基础学科的发展。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09.12.07

上次由 wh 在 2025年 10月 18日 02:13 修改。
原因: 未提供修改原因
zmz123
论坛精英
论坛精英
帖子互动: 442
帖子: 6611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31日 15:45

#22 Re: 看到杨振宁去世的官方新闻了

帖子 zmz123 »

他本人说要活到茶寿的,那就是108岁。

NineThree(93)
正式写手
正式写手
帖子互动: 2
帖子: 175
注册时间: 2025年 9月 23日 13:39

#23 Re: 看到杨振宁去世的官方新闻了

帖子 NineThree(93) »

wh 写了: 2025年 10月 18日 00:58

看了一天谣言,也不知道谁传出来的。刚看到yesterday举报首页头条的谣言是真的,查了新闻,看到杨振宁于北京时间10月18日12时00分去世,那就在近一小时前吧。
那多半之前就在抢救吧,所以有谣言?之前辟谣的人干嘛不写清楚正在抢救,也让人知道确切情况,不至于真真假假扑朔迷离的……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10/553395.shtm
沉痛悼念!杨振宁逝世,享年103岁
来源:清华大学 发布时间:2025/10/18 12:33:16

图片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先生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随父母来到清华园。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44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45年作为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949年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1952年任永久研究员,1955年任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创立理论物理研究所(现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并在该研究所工作至1999年。1986年起应邀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7年起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现名为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

杨振宁先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同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他发现了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统计物理和量子群等物理和数学研究的新方向。他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物理学多个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对这些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他是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科学院的外籍院士,获颁国内外二十余所知名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还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富兰克林奖章、昂萨格奖、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求是终身成就奖等众多荣誉。

杨振宁先生毕生心系家国,为祖国的科教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1971年他首次回新中国访问,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后又向中央领导同志提议恢复和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他亲自募集资金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持续资助中国学者近百人到美国进修,这些学者成为后来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为促进国内科技交流和进步做了大量工作,为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教政策制定建言献策、发挥了重要影响。回到清华之后,他把高等研究院的发展作为自己的新事业,为清华大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极大贡献,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正如他钟爱的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杨振宁先生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千古篇章。

杨振宁先生永垂不朽!

杨前辈 RIP
我们后来的海华托您的福

wh(问号)楼主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wh 的博客
帖子互动: 4134
帖子: 85336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00:07

#24 Re: 看到杨振宁去世的官方新闻了

帖子 wh(问号)楼主 »

fukwumao 写了: 2025年 10月 18日 01:20

老杨他爸不是耿耿于怀?

他爸怎么了?

wh(问号)楼主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wh 的博客
帖子互动: 4134
帖子: 85336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00:07

#25 Re: 看到杨振宁去世的官方新闻了

帖子 wh(问号)楼主 »

Sunland 写了: 2025年 10月 18日 01:44

朱镕基死活没几个人在乎吧?当年老邓那真是不知道有多少人盼他死。

盼邓走的都是保守派?

shale
职业作家
职业作家
帖子互动: 143
帖子: 464
注册时间: 2023年 1月 18日 10:53

#26 Re: 看到杨振宁去世的官方新闻了

帖子 shale »

Sunland 写了: 2025年 10月 18日 01:26

应该不止。
老杨人品没什么大的问题,不过可以算精致利己主义的一代宗师。

他确实是精致利己主义宗师。相比之下李政道在培养中国学生方面做得多说得少

x1 图片
头像
DIYer
著名点评
著名点评
帖子互动: 269
帖子: 3705
注册时间: 2023年 11月 7日 13:48

#27 Re: 看到杨振宁去世的官方新闻了

帖子 DIYer »

wh 写了: 2025年 10月 18日 00:58

看了一天谣言,也不知道谁传出来的。刚看到yesterday举报首页头条的谣言是真的,查了新闻,看到杨振宁于北京时间10月18日12时00分去世,那就在近一小时前吧。
那多半之前就在抢救吧,所以有谣言?之前辟谣的人干嘛不写清楚正在抢救,也让人知道确切情况,不至于真真假假扑朔迷离的……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10/553395.shtm
沉痛悼念!杨振宁逝世,享年103岁
来源:清华大学 发布时间:2025/10/18 12:33:16

图片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先生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随父母来到清华园。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44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45年作为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949年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1952年任永久研究员,1955年任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创立理论物理研究所(现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并在该研究所工作至1999年。1986年起应邀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7年起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现名为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

杨振宁先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同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他发现了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统计物理和量子群等物理和数学研究的新方向。他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物理学多个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对这些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他是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科学院的外籍院士,获颁国内外二十余所知名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还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富兰克林奖章、昂萨格奖、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求是终身成就奖等众多荣誉。

杨振宁先生毕生心系家国,为祖国的科教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1971年他首次回新中国访问,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后又向中央领导同志提议恢复和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他亲自募集资金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持续资助中国学者近百人到美国进修,这些学者成为后来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为促进国内科技交流和进步做了大量工作,为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教政策制定建言献策、发挥了重要影响。回到清华之后,他把高等研究院的发展作为自己的新事业,为清华大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极大贡献,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正如他钟爱的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杨振宁先生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千古篇章。

杨振宁先生永垂不朽!

那版主还标记军版那贴是谣言,把帖子也锁了,

wh(问号)楼主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wh 的博客
帖子互动: 4134
帖子: 85336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00:07

#28 Re: 看到杨振宁去世的官方新闻了

帖子 wh(问号)楼主 »

goFan 写了: 2025年 10月 18日 01:04

就是跟政道掰扯嘛,别的有啥问题?

laoxg 写了: 2025年 10月 18日 01:06

没听说啥问题呀,就连和李政道那个事情,貌似他也比较占理。

Sunland 写了: 2025年 10月 18日 01:26

应该不止。
老杨人品没什么大的问题,不过可以算精致利己主义的一代宗师。

我找到以前湬子胥说杨李的帖子,不过他清空了帖子,只能在回帖引用里看到一些:
站内帖子::x
主帖里有这一段:
“我曾亲眼见CN羊拿出他和TD鲤合写的当年那篇关键文章的手稿,那手稿95%的内容都是TD鲤写的,只有最后不到5%是CN羊所写。
羊抖了抖最后他写的那一部分,说这个才最重要,是画龙点睛,所谓秋水文章不染尘。
众人绝倒。”

我在回帖里问5%是不是真的是点睛之笔。湬子胥说是羊自己说的。当时他过生日,大伙也不好意思驳他面子。

我说杨挺自吹自擂,湬子胥的回复是:
“当时他一脸真诚样,话似发自肺腑,不像作伪。
可能他就认为自己的工作重要,是神来之笔。没有他的数学功底,TD鲤推不出“宇称不守恒”的结论来。
当然,我也认为idea是来自TD鲤的,若是TD鲤能找到一个数学跟CN羊相当或者更NB的物理学家穿越回去合作,弄出“宇称不守恒”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另外看到他这个帖子也发在军版这个讨论楼里,楼里人的看法和湬子胥差不多吧:
站内帖子:老杨跟老李谁是谁非,谁能给科普一下

上次由 wh 在 2025年 10月 18日 02:11 修改。
原因: 未提供修改原因
wh(问号)楼主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wh 的博客
帖子互动: 4134
帖子: 85336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00:07

#29 Re: 看到杨振宁去世的官方新闻了

帖子 wh(问号)楼主 »

DIYer 写了: 2025年 10月 18日 02:04

那版主还标记军版那贴是谣言,把帖子也锁了,

原帖发帖时间比官方发布的杨的去世时间早了近一天,还是属于谣传吧。

头像
DIYer
著名点评
著名点评
帖子互动: 269
帖子: 3705
注册时间: 2023年 11月 7日 13:48

#30 Re: 看到杨振宁去世的官方新闻了

帖子 DIYer »

wh 写了: 2025年 10月 18日 02:09

原帖发帖时间比官方发布的杨的去世时间早了近一天,还是属于谣传吧。

就算发帖的时候还没咽气,现在已经真实里吧?大家看到那个帖子被锁,版主还注释是谣言,会不会觉得杨还没去世呢?

obafgkm
见习写手
见习写手
帖子互动: 5
帖子: 107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21:24

#31 Re: 看到杨振宁去世的官方新闻了

帖子 obafgkm »

应该是当时医院内部泄漏了死讯,没有隐私的,就像李玟,病例都透漏出来了

头像
Imusei(イム)
著名写手
著名写手
帖子互动: 52
帖子: 334
注册时间: 2025年 9月 1日 12:53

#32 Re: 看到杨振宁去世的官方新闻了

帖子 Imusei(イム) »

真是刷了一天。老楊走好。

文科的不可替代性比低端苦力差太多了
苦力几千年了还有岗位
秀才识文断字的活儿现在快消失了

头像
hhcare(钟馗)
全站封禁中全站封禁中

2024年度十大优秀网友
帖子互动: 2192
帖子: 62345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9日 10:28

#33 Re: 看到杨振宁去世的官方新闻了

帖子 hhcare(钟馗) »

又臭又长
不就是想说自己总是对的。

都黄土埋脖子了
还这点见识
够丢人的。

haiwaihuaren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帖子互动: 1298
帖子: 17277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5日 13:06

#34 Re: 看到杨振宁去世的官方新闻了

帖子 haiwaihuaren »

遥言非谣言

头像
iBull(90年代的大学生)
知名作家
知名作家
iBull 的博客
帖子互动: 169
帖子: 868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3日 17:54

#35 Re: 看到杨振宁去世的官方新闻了

帖子 iBull(90年代的大学生) »

tdm 写了: 2025年 10月 18日 01:13

高等动物为什么要进化出怕死这种心理?低等动物甚至不能感觉痛。人世间走一趟到底是有啥目的?

能解决这个问题,你就是生物学领域的杨振宁。

chihaha
论坛点评
论坛点评
帖子互动: 302
帖子: 2076
注册时间: 2023年 3月 23日 17:29

#36 Re: 看到杨振宁去世的官方新闻了

帖子 chihaha »

RIP

头像
唐朝节度使
职业作家
职业作家
帖子互动: 99
帖子: 652
注册时间: 2024年 8月 5日 10:51

#37 Re: 看到杨振宁去世的官方新闻了

帖子 唐朝节度使 »

杨振宁奇人一个,物理大师,智商秒杀 newmitbbs 任何一个键盘侠。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头像
laoxg
见习点评
见习点评
帖子互动: 137
帖子: 1710
注册时间: 2022年 8月 4日 21:58

#38 Re: 看到杨振宁去世的官方新闻了

帖子 laoxg »

“奥本海默对此感到非常遗憾,他尖锐地说,李政道应该不要再做高能物理,而杨振宁应该去看看精神医生”

这句话,难道不是间接证明李的水平不行吗?

wh 写了: 2025年 10月 18日 01:45

杨李都是当事人,杨振宁这么说李政道是一面之词吧。依稀记得版上的人也说杨的贡献没有他自称的那么大。我再找找帖子。

以前读过杨振宁给於梨华的小说写的序,非常肉麻吹捧,我在版上抄过,不过和他的专业无关:
站内帖子:Re: 杨绛:《记杨必》

另外找到版上转的一篇说杨李两次决裂的文章,就是因为署名次序是吧?杨看起来挺虚荣和斤斤计较,李也不肯让步。
http://paper.people.com.cn/rmwz/html/20 ... htm?div=-1
李政道与杨振宁恩怨始末
舒泰峰 《 人民文摘 》(2010年第1期)

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分裂,是华人物理学界一段著名的公案。

两位曾经最亲密的合作者,最终却冷眼相向,内情究竟如何?即将出版的《诺贝尔奖中华风云——李政道传》首次详细披露了二人恩怨的始末。

初识

40年代,李政道正在西南联大读二年级。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觉得原子弹很重要,也要造原子弹。他找到西南联大的物理教授吴大猷、化学教授曾昭抡和数学教授华罗庚,对他们说,给你们10万美元,一个大礼堂作为工作场所,请你们造原子弹。

吴大猷等人说,造原子弹要先培养人才,建议选拔一些人去美国学习。

李政道被选中,于1946年来到美国,但由于美国并不开放原子弹制造技术,考察小组只能解散。据指示,他们可以用领取到的经费在美国深造。于是李政道就去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学起了理论物理。

那时杨振宁已在芝加哥大学当助教,他接到吴大猷的通知,给李政道他们在大学国际公寓预定了房间。杨振宁也是西南联大校友,但比李政道高两个年级。这是李、杨的初次谋面。

同在一所学校,交往自然开始。二人开始联名发表论文,在生活上也成了亲密的朋友。

合作

博士毕业后,1950年,李政道到伯克利加州大学工作,担任物理系助教。当时,朝鲜战争爆发,加州地方反华气焰嚣张,因而李政道在加州并不愉快。

此前,1949年秋,杨振宁来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访问成员。他知道李政道在加州的情况,于是两人商量,李政道也来普林斯顿,可以一起作研究。

于是,杨振宁去找了院长奥本海默(美国“原子弹之父”),请他给李政道发出邀请信。1951年9月,李政道偕夫人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李、杨两家比邻而居,两家人来往密切。杨振宁正在进行两维伊辛模型的磁化计算研究,他希望李政道加入。这是他们合作的真正开始。

1951年秋,他们写了两篇统计力学论文,首次给出了不同热力学函数的严格定义。

两位年轻中国学者的论文引起了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重视。1952年的一天,二人受邀与爱因斯坦见面。谈话时间很长,爱因斯坦问得很多、很细。最后,他站起来同李政道握手,恳切地对他说:“祝你未来在物理上成功。”

两位年轻人在普林斯顿的合作及其卓越成果,以及他们个人和两个家庭之间的亲密关系,一时传为佳话。

奥本海默曾说,李政道和杨振宁坐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讨论问题,是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致。

第一次分手

李政道在普林斯顿工作,既有成就又很愉快。但此时纠纷却发生了,由头是他们合写的两篇论文的署名次序问题。

这两篇论文的总标题是《状态方程和相变的统计理论》,第一篇《凝聚理论》署名是杨振宁和李政道,第二篇《格气和伊辛模型》署名是李政道和杨振宁。

在第一篇论文完成后,按惯例合作者的署名应按姓氏英文首字母的顺序排列,应该是“李政道和杨振宁”,但是,杨振宁提出,如果李政道不介意的话,他希望排在前面,因为他比李政道大四岁。李政道对这一要求很吃惊,勉强同意。

在第二篇论文署名时,李政道说服杨振宁按国际惯例改了过来。

署名问题给二人带来裂隙,李政道决定不再和杨振宁合作。之后,虽然他在普林斯顿又工作了一年半时间,但是他们没有再合著论文。

论文署名的事情使李政道耿耿于心。李政道决定离开普林斯顿,去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三年后,1956年,他29岁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授。

共获诺贝尔奖

李政道离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本来就是想和杨振宁拉开距离。一件偶然的事情,却使二人恢复了合作。

1953年,杨振宁曾去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工作一年,和米尔斯合作发表了一篇论文《同位旋守恒和同位旋规范不变性》,其中提出了后来十分有名的杨-米尔斯规范场方程。

但是,当时李政道对这篇论文的出发点是否正确持严重怀疑。一次,杨振宁到哥伦比亚大学来看李政道,李把他的看法告诉了杨。经过激烈的讨论,杨同意了李的意见,还共同署名,李前杨后,发表了论文《重粒子守恒和普适规范转换》。

这件事使他们重拾合作,这也是他们物理生涯中富有浪漫和神奇色彩的一段。李政道在他的文章中有如下描述:“从1956年到1962年,杨和我共同写了32篇论文,范围从粒子物理到统计力学……合作紧密而富有成果,有竞争也有协调。我们在一起工作,发挥出我们每个人的最大能力。合作的成果大大多于每个人单独工作可能取得的成果。”他们共获诺贝尔奖的合作成果,就是产生在这个时期。

决裂

195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当年的物理奖授予李政道和杨振宁。

11月,李政道要为去斯德哥尔摩领奖做准备。他们都要写发言稿和讲演稿。那时,在诺贝尔奖委员会通知以及所有媒体的报道中,两个名字的次序都与获奖论文的署名一样,李政道在先,杨振宁在后。

“没有想到”,书中写道,当他们到了斯德哥尔摩,杨振宁忽然提出,授奖时他希望能按年龄顺序在李政道之前受奖。

李政道对此大为惊讶,不同意这么做,但是,杨振宁又去求李政道夫人秦惠。秦惠对李政道说,假如为这件事闹出笑话,让外国人看不起,太丢脸。这样李才勉强地同意。

这是一个插曲,李政道虽心有不快,但很快被诺奖的荣耀冲淡。而不久后的一篇文章却让他们走向分裂——1962年5月12日出版的美国《纽约客》杂志上刊登了伯恩斯坦写的《宇称问题侧记》,记述李、杨合作发现宇称不守恒的故事。

风波由此而起。

当时,李政道已经回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四月他收到伯恩斯坦文章的校样,没作什么修改。可是杨振宁却提出了许多意见。他说,文章中的某些地方,他希望名字写在李政道之前。

李政道感到失望,只好建议他们今后不再合作。当年11月,李政道向奥本海默递交了辞职书。奥本海默对此感到非常遗憾,他尖锐地说,李政道应该不要再做高能物理,而杨振宁应该去看看精神医生。

李、杨之间的恩怨,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个人范畴,延伸到了日后中国基础学科的发展。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09.12.07

头像
tdm
论坛支柱
论坛支柱
帖子互动: 877
帖子: 9529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9日 19:21

#39 Re: 看到杨振宁去世的官方新闻了

帖子 tdm »

wh 写了: 2025年 10月 18日 01:45

杨李都是当事人,杨振宁这么说李政道是一面之词吧。依稀记得版上的人也说杨的贡献没有他自称的那么大。我再找找帖子。

以前读过杨振宁给於梨华的小说写的序,非常肉麻吹捧,我在版上抄过,不过和他的专业无关:
站内帖子:Re: 杨绛:《记杨必》

另外找到版上转的一篇说杨李两次决裂的文章,就是因为署名次序是吧?杨看起来挺虚荣和斤斤计较,李也不肯让步。
http://paper.people.com.cn/rmwz/html/20 ... htm?div=-1
李政道与杨振宁恩怨始末
舒泰峰 《 人民文摘 》(2010年第1期)

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分裂,是华人物理学界一段著名的公案。

两位曾经最亲密的合作者,最终却冷眼相向,内情究竟如何?即将出版的《诺贝尔奖中华风云——李政道传》首次详细披露了二人恩怨的始末。

初识

40年代,李政道正在西南联大读二年级。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觉得原子弹很重要,也要造原子弹。他找到西南联大的物理教授吴大猷、化学教授曾昭抡和数学教授华罗庚,对他们说,给你们10万美元,一个大礼堂作为工作场所,请你们造原子弹。

吴大猷等人说,造原子弹要先培养人才,建议选拔一些人去美国学习。

李政道被选中,于1946年来到美国,但由于美国并不开放原子弹制造技术,考察小组只能解散。据指示,他们可以用领取到的经费在美国深造。于是李政道就去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学起了理论物理。

那时杨振宁已在芝加哥大学当助教,他接到吴大猷的通知,给李政道他们在大学国际公寓预定了房间。杨振宁也是西南联大校友,但比李政道高两个年级。这是李、杨的初次谋面。

同在一所学校,交往自然开始。二人开始联名发表论文,在生活上也成了亲密的朋友。

合作

博士毕业后,1950年,李政道到伯克利加州大学工作,担任物理系助教。当时,朝鲜战争爆发,加州地方反华气焰嚣张,因而李政道在加州并不愉快。

此前,1949年秋,杨振宁来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访问成员。他知道李政道在加州的情况,于是两人商量,李政道也来普林斯顿,可以一起作研究。

于是,杨振宁去找了院长奥本海默(美国“原子弹之父”),请他给李政道发出邀请信。1951年9月,李政道偕夫人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李、杨两家比邻而居,两家人来往密切。杨振宁正在进行两维伊辛模型的磁化计算研究,他希望李政道加入。这是他们合作的真正开始。

1951年秋,他们写了两篇统计力学论文,首次给出了不同热力学函数的严格定义。

两位年轻中国学者的论文引起了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重视。1952年的一天,二人受邀与爱因斯坦见面。谈话时间很长,爱因斯坦问得很多、很细。最后,他站起来同李政道握手,恳切地对他说:“祝你未来在物理上成功。”

两位年轻人在普林斯顿的合作及其卓越成果,以及他们个人和两个家庭之间的亲密关系,一时传为佳话。

奥本海默曾说,李政道和杨振宁坐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讨论问题,是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致。

第一次分手

李政道在普林斯顿工作,既有成就又很愉快。但此时纠纷却发生了,由头是他们合写的两篇论文的署名次序问题。

这两篇论文的总标题是《状态方程和相变的统计理论》,第一篇《凝聚理论》署名是杨振宁和李政道,第二篇《格气和伊辛模型》署名是李政道和杨振宁。

在第一篇论文完成后,按惯例合作者的署名应按姓氏英文首字母的顺序排列,应该是“李政道和杨振宁”,但是,杨振宁提出,如果李政道不介意的话,他希望排在前面,因为他比李政道大四岁。李政道对这一要求很吃惊,勉强同意。

在第二篇论文署名时,李政道说服杨振宁按国际惯例改了过来。

署名问题给二人带来裂隙,李政道决定不再和杨振宁合作。之后,虽然他在普林斯顿又工作了一年半时间,但是他们没有再合著论文。

论文署名的事情使李政道耿耿于心。李政道决定离开普林斯顿,去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三年后,1956年,他29岁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授。

共获诺贝尔奖

李政道离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本来就是想和杨振宁拉开距离。一件偶然的事情,却使二人恢复了合作。

1953年,杨振宁曾去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工作一年,和米尔斯合作发表了一篇论文《同位旋守恒和同位旋规范不变性》,其中提出了后来十分有名的杨-米尔斯规范场方程。

但是,当时李政道对这篇论文的出发点是否正确持严重怀疑。一次,杨振宁到哥伦比亚大学来看李政道,李把他的看法告诉了杨。经过激烈的讨论,杨同意了李的意见,还共同署名,李前杨后,发表了论文《重粒子守恒和普适规范转换》。

这件事使他们重拾合作,这也是他们物理生涯中富有浪漫和神奇色彩的一段。李政道在他的文章中有如下描述:“从1956年到1962年,杨和我共同写了32篇论文,范围从粒子物理到统计力学……合作紧密而富有成果,有竞争也有协调。我们在一起工作,发挥出我们每个人的最大能力。合作的成果大大多于每个人单独工作可能取得的成果。”他们共获诺贝尔奖的合作成果,就是产生在这个时期。

决裂

195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当年的物理奖授予李政道和杨振宁。

11月,李政道要为去斯德哥尔摩领奖做准备。他们都要写发言稿和讲演稿。那时,在诺贝尔奖委员会通知以及所有媒体的报道中,两个名字的次序都与获奖论文的署名一样,李政道在先,杨振宁在后。

“没有想到”,书中写道,当他们到了斯德哥尔摩,杨振宁忽然提出,授奖时他希望能按年龄顺序在李政道之前受奖。

李政道对此大为惊讶,不同意这么做,但是,杨振宁又去求李政道夫人秦惠。秦惠对李政道说,假如为这件事闹出笑话,让外国人看不起,太丢脸。这样李才勉强地同意。

这是一个插曲,李政道虽心有不快,但很快被诺奖的荣耀冲淡。而不久后的一篇文章却让他们走向分裂——1962年5月12日出版的美国《纽约客》杂志上刊登了伯恩斯坦写的《宇称问题侧记》,记述李、杨合作发现宇称不守恒的故事。

风波由此而起。

当时,李政道已经回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四月他收到伯恩斯坦文章的校样,没作什么修改。可是杨振宁却提出了许多意见。他说,文章中的某些地方,他希望名字写在李政道之前。

李政道感到失望,只好建议他们今后不再合作。当年11月,李政道向奥本海默递交了辞职书。奥本海默对此感到非常遗憾,他尖锐地说,李政道应该不要再做高能物理,而杨振宁应该去看看精神医生。

李、杨之间的恩怨,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个人范畴,延伸到了日后中国基础学科的发展。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09.12.07

论文署名按姓氏排序?那姓AAA的不永远占先?

Jason6278(JJ)
论坛点评
论坛点评
帖子互动: 687
帖子: 2779
注册时间: 2024年 5月 16日 23:20

#40 Re: 看到杨振宁去世的官方新闻了

帖子 Jason6278(JJ) »

wh 写了: 2025年 10月 18日 01:02

好像人品不咋样吧?

能比川普人品更差?

回复

回到 “书歌影视美食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