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壳一块吃?壳软吗?弃婴千枝 写了: 2024年 9月 4日 13:39 泥滩上爬的2-3厘米大小的蟹,真没什么肉,习惯白酒泡了生吃,不过拉肚子的风险远远小于泥螺,泥螺必须放庆大霉素,或者Domiphen bromide,所以你买来的泥螺100%放了药
庆大霉素对身体不好?
版主: kazaawang, wh
对了,我朋友做的是云腿月饼。我吃着和鲜肉月饼差不多,都没吃出是火腿肉。wh 写了: 2024年 9月 4日 02:18 哪有现成的油皮?
肉馅朋友写的是火腿300克,侧切薄片,手撕条形,再切小块;
加蜂蜜70克,提前一天拌好冷藏。
做时再加白糖60克,猪油50克,炒熟的面粉80克(面粉不要炒太过,否则麦芽香会盖住火腿味)。
分成20个小球,每个约27克。冻20分钟后取出——朋友说这步很关键。
做好月饼后,烤箱370度烤15-20分钟,然后390度烤两分钟上色。
动手吗?![]()
手工做了各种月饼以后觉得任何月饼都是非常不健康的。
比如上海的油墩子,北京的灌肠
酥皮其实比普通月饼简单
肉。
wh 写了: 2024年 9月 3日 23:47 读了两篇网文,考证了上海鲜肉月饼的起源:
一篇说是1920年代就有了;另一篇说是70年代。
两篇文章都提到光明邨、老大房、泰康这几家版上提到的名店,似乎光明邨依然是顶流,可能也因为价格实惠。
又都提到上海鲜肉月饼分锅炉派和烤箱派两派。锅炉派应该更早,是元始天尊级。
先溯源:
https://m.huxiu.com/article/385288.html
上海滩鲜肉月饼秘史
2020-09-29 17:00
四
放眼全国,上海可能是最爱鲜肉月饼的城市。饿了么的外卖数据显示,去年,上海人吃掉了全国53%的鲜肉月饼。
上海人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鲜肉月饼的,年代大概已不可考。不过我们在资料库里看到,早在1928年,《申报》上就刊登了一则爱多亚路(现延安东路)上老裕昌鲜肉月饼的广告。
(淮海中路思南路公交车站《申报》的这则广告称,老裕昌的小只鲜肉月饼,“择上等佳料,故甚鲜美”)
关于鲜肉月饼的起源,真老大房介绍的版本是,过去在苏式茶食中,有一种鲜肉饺很受欢迎。它的外皮是焦黄脆壳,中层有细腻起酥,里层就是鲜嫩紧实的肉馅。后来有师傅“脑洞大开”,把鲜肉饺的形状和大小都做了改变,就成了鲜肉月饼。
(真老大房的鲜肉月饼,属于“烤箱派”,也有不少拥趸)
1980年9月14日的《解放日报》报道称,那一年,上海饮食业共有147家单位生产月饼,其中有127户生产鲜肉月饼。
两年以后,《文汇报》上报道说:中秋前夕,本市有近200家饮食店供应鲜肉月饼。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一年供应的鲜肉月饼比前一年增加了50%左右。
供应的店家和产量双双增加,是因为“鲜肉月饼皮酥,馅大,肉鲜卤多,咸中带甜,风味独特,一般是现做现卖,边做边烘,香味四溢,很受消费者的欢迎。”
到了1989年,《解放日报》继续报道称:“甜月饼销售急剧下降,鲜肉月饼销售却扶摇直上。”“咸味月饼又以现做现卖最旺,因此今年上海街头有70余家商店现卖鲜肉月饼,就连一些大饼摊做的鲜肉月饼也有人排队,供不应求。”
报道分析说,鲜肉月饼受青睐,是因为上海人的口味在发生变化。“一个在普陀区悦来芳食品店前排队买鲜肉月饼的顾客告诉记者:现在的月饼象糖饼,甜得发腻,价钱又贵,不如价廉物美的鲜肉月饼,又鲜又香。”
顺便说一句,偏居沪西的悦来芳在“上海鲜肉月饼史”里也有名字。很多人认为,鲜肉月饼最早是由悦来芳卖出名气的。
可见,这么多年来,上海人对鲜肉月饼的偏爱与日俱增,从未消减。
另一篇溯源文章说悦来芳是最早的生产地,当时是用平底锅现烘现卖的:
https://www.ellemen.com/spotlight/a3768 ... ng-210922/
鲜肉月饼是上海老卢湾最后的骄傲
Sep 22, 2021
排队买鲜肉月饼并不是一时兴起的网红跟风行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人民就就开始为这一口排队了。早在1982年,静安区“西区老大房”门口就排出了数十米队伍,一天就能卖出一万五千只鲜肉月饼。据“东方网”报道,1980年的统计就显示,上海饮食业当年共有147个单位生产月饼,其中有127户生产鲜肉月饼。
1963年,顾客在上海第一食品商店购买月饼
根据作家沈嘉禄的考据,上海鲜肉月饼最早诞生于曹杨路、兰溪路一带的悦来芳。
悦来芳的员工也提到:“上世纪70年代,每到中秋人们就提着洗脸盆、水桶在长寿路上排队,那个场面非常壮观。”直至上世纪80代末,悦来芳意识到鲜肉月饼的需求正突破时令,于是利用“前店后厂”之便利,率先尝试全年生产鲜肉月饼。用柏油桶改装成煤球炉,上面搁一只平底锅,当街现烘鲜肉月饼。
![]()
wh 写了: 2024年 9月 4日 13:58 vladputin说起起源,我就找了找。还没贴完,那两篇网文还列举了光明邨、真老大房、泰康以外的其他名牌,比如新雅粤菜馆、金辰大酒店、西区老大房的月饼。再转过来贴完。我记得去过新雅。
ellemen网文:
对于普通人而言,如果不怕排队的话,挑选人多的那几家,味道总是不会错的。
比如永远在排队的光明邨。这家店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淮海食堂,拥有半个多世纪历史屹立不倒,背后的糕点工夫可想而知。
光明邨的鲜肉月饼可谓是天花板级别,不仅肉馅扎实、调味适中、肉汁饱满,大锅烘烤、铁板两面煎的方式,也更对老上海人的口味。光明邨的拥趸称赞的同时不忘拉踩其他的外行:用烤箱烤出来的胖乎乎的,一点都伐灵的啦。
但也是这种现烙现售的模式,让光明邨的产量受到了限制。即使同时5锅开工,一锅最多只能烙60只,即使限购也一出锅就被买光了。换句话说,想要吃上这款沪上人民心中的顶流鲜肉月饼,至少也要做好排队四小时的心理准备。
(光明邨的店员正在包装鲜肉月饼)
南京路上的真老大房同样历史久远。早在1982年真老大房的鲜肉月饼就获得了市内月饼质量评比的优胜,还被新民晚报报道过销量惊人。
真老大房采用正宗的苏式月饼包制手法,去年制作工艺还被评为“非遗项目”:制油酥、打皮子、卷皮、揪段、包馅,去头烤制,有30年经验的匠人们手工制作,只为保证烤出的月饼汁水足、味道浓郁。
同为老上海人心中“白月光”的,还有泰康食品。泰康的月饼以肉馅好吃闻名,为了肉馅口感,师傅们特意用半冻肉看来体现猪肉本来的鲜美。
不远处的新雅粤菜馆门口,同样排有月饼长队。新雅的月饼保留苏式饼皮,层层起酥,每层都入口即化。这里还会跟紧时代节奏,推出黑松露云腿月饼、鹅肝鲜肉月饼、芝士蔓越莓月饼等新鲜口味。
在一些“老卢湾”心中,距离光明邨不到500米的金辰大酒店的鲜肉月饼更好吃:酥皮薄、内陷分量充足,还用姜汁吊鲜,味道十分鲜美。只不过酒店产量同样有限,且为了减少等候时间,金辰大酒店采用预订销售模式——上门排队是行不通滴。
(金辰大酒店的师傅正在制作鲜肉月饼)
此外还有王家沙、西区老大房等老字号,相比之下排队不长,同样颇有滋味,如果只是想尝个鲜,它们也是不错的。
虎嗅网文:
如果说,淮海路上光明邨、长春和哈尔滨围绕鲜肉月饼所展开的“爱恨情仇”是近二十年的故事,那么,在上海滩另一条著名商业街南京路上,真老大房可谓是成名已久。
2003年中秋节前,真老大房的排队盛况 / 邵剑平 摄
早在1982年,报纸上就报道过,真老大房的鲜肉月饼在市里的饮食公司月饼质量评比中获得优胜。1986年《新民晚报》的报道称,“该店生产的鲜肉月饼,注重规格质量的严格把关,采用肉糜一律为精瘦腿肉。上市以来,每天销量达三千斤左右。”
2005年的《申江服务导报》上写:“每年的‘月饼季’,此地会出现惊人的全天候‘长龙’,有时甚至会蜿蜒100多米!”
不过在南京路上,真老大房有个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泰康。
(大众点评上,网友们喜欢对两家的月饼加以比较)
2011年,《新闻晨报》盘点了沪上老字号的鲜肉月饼“排队指数”。两家不相上下,排队时间都在6小时左右。
这里要悄悄告诉吃瓜群众的是,这两家各有拥趸的食品店其实是“一家人”——都属于泰康食品有限公司。
有人年年去淮海路、南京路排队买月饼,而在西区市民眼里,西区老大房的鲜肉月饼才是心头好。真老大房和西区老大房早年师出同门的故事,我们以前“八”过,此处按下不表。这两家的鲜肉月饼也素来齐名,排名座次不相上下。
我们又去翻了翻报纸堆,在真老大房被报道的1982年、1986年,西区老大房也上了报。
“在静安寺‘西区老大房’门口,经常有顾客排队购买出炉鲜肉月饼。一位老伯伯称赞说:‘这里的鲜肉月饼味道鲜,一年四季不断档。’……临近中秋,‘西区老大房’生意更好。九月七日,就卖了一万四千七百多只鲜肉月饼。”
——新民晚报,1982年09月08日,《饼香伴随桂花香》
“静安寺西区老大房今年生产的特色鲜肉月饼,在市烟糖公司评比中名列前茅。”
——新民晚报,1986年09月12日,《这儿的鲜肉月饼受顾客欢迎》
都说“南橘北枳”。去年,我们的老朋友、民间摄影师寿幼森在静安寺看到,西区老大房的鲜肉月饼在自己的“地盘”上照例受到了排队的“礼遇”。而在南京路上大排长队的泰康,把柜台开到西区老大房隔壁,却门庭冷落。
(看到南京路上大受欢迎的泰康在西区老大房隔壁遇冷,寿幼森发了条朋友圈)
看来上海人吃鲜肉月饼,吃的不光是味道,还要吃个名头,吃份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