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ao.cnyes.com/post/189659
2000年3月20日,《巴倫周刊》封面故事問。“這種令人不快的爆裂聲很可能在年底之前聽到。”當天,最大科技企業之一思科股價暴跌了60%。隨後更多網際網路公司崩潰,蒸發了數兆美元。網際網路第一波狂潮戛然而止。
而今,瘋狂了三年的人工智慧熱潮,正在擊鼓傳花發出“令人不快的爆裂聲”。
本周美國科技股連續四天重挫,輝達、Meta、Google、Palantir等股價狂跌。AI泡沫即將破裂的警告訊號在多方面尖銳響起。
七大科技巨頭總市值約佔美國股市的35%,這一比例是5年前的兩倍。科技股相對於標普500指數的整體估值水平,已經超過了2000年3月網際網路泡沫時的峰值紀錄(33%)。
AI基礎設施投資佔美國GDP的比例(約1.2%)已超過2000年網際網路繁榮期的峰值(1%),且仍在持續飆升。2025年Q2,Google、Meta、微軟、特斯拉等七雄的資本支出高達1025億美元。
與19世紀鐵路熱潮、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類似,AI軍備競爭呈現高投資高風險高槓桿高覆蓋率的特徵。
過去兩個季度,AI資本支出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所有消費者支出的總和。AI投資已經成了支撐美國經濟最大的“私營部門刺激計畫”。
這種對單一技術領域集中投資有巨大的脆弱性,很可能導致金融危機。
AI引發的FOMO焦慮,科技巨頭都不敢錯過可能的未來:
微軟:2025年全年資本支出目標1200億美元
亞馬遜:超過1000億美元
Google:上調至850億美元
Meta:上調至720億美元
OpenAI聯合甲骨文、軟銀投資5000億美元,打造全球最大算力平台“星際之門”Stargate,CEO薩姆·奧特曼還聲稱,OpenAI在不遠的將來,會在資料中心建設上花費數兆美元……
但矽谷的AI故事存在缺陷,2024年至2025年間560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僅帶來350億美元收入,毫無利潤可言。
在AI時代,除了少數幾家賣“鏟子”的賺錢,大多數AI公司的盈利模式都非常模糊。自2023年,Google、Meta、微軟、亞馬遜四家科技巨頭的淨利潤與自由現金流顯著背離:合計淨利潤大幅增長,自由現金流卻因大規模AI開支下滑。
一些天價估值更加離譜:
Palantir的市值是其過去12個月收益的600多倍
Figma上市首日股價上漲250%,讓人想起1995年網景的IPO
輝達市值在一年內增長了150%,達到4.4兆美元,佔標普500的8%
今年7月,OpenAI首次實現單月收入突破10億美元,搜尋市場份額半年從6%升至12%,預計今年營收將達127億美元,已經考慮上市,近期400億美元融資後,估值約3000億美元……
第二季度全球AI初創公司的融資總額達到500億美元,佔同期VC公司總投資約1015億美元的近一半。
即使網際網路泡沫最瘋狂的時候,也很少看到如此瞠目結舌的估值。
MIT一份研究報告警告,僅有5%的企業成功將AI工具引入生產,絕大多數AI投資為95%的企業帶來“零回報”,幾乎血本無歸。
美國公司已在生成式AI項目上投資了350億至400億美元,但AI聊天機器人的用處只對九個工業領域中的兩個——科技以及媒體與電信產生實質性影響,而在專業服務、醫療製藥、消費與零售、金融服務、先進工業以及能源與材料等領域,對關鍵工作流程無關緊要。
一位CIO說:今年看了幾十個演示,只有一兩個是真正有用的,其餘的要麼是套殼產品,要麼就是科學實驗。
報告援引一位企業COO的話:X上的宣傳天花亂墜,說AI讓一切都改變了,但在實際業務中,沒有任何根本性的變化。我們處理一些合同的速度是變快了,但僅此而已。
揭拆AI行業沒穿衣服,這是打破AI巨大泡沫的那根針嗎?
奧特曼近期也承認:AI投資泡沫真來了,但這次比網際網路泡沫更瘋狂。
他對媒體說,“我認為投資者整體對AI過度興奮了,是的,我們正處於AI泡沫之中。”這位點燃了全球AI熱潮的行銷天才,連續說了三次“泡沫”,半開玩笑:“我肯定有人會寫一些聳人聽聞的頭條,我希望你們不要,但沒關係。”
“當泡沫發生時,聰明的人會對一個真相的核心過度興奮。”奧特曼仍然堅信AGI將在不久的將來實現,“我們是否處於投資者整體對AI過度興奮的階段?我認為是的。AI是否是很長時間以來最重要的事情?我認為也是的。”
OpenAI還將投資數兆美元用於資料中心建設,奧特曼說,“你應該預期有很多經濟學家會絞盡雙手,說‘這太瘋狂了,太魯莽了’,而我們只會說,‘你知道什麼?讓我們做我們的事’。”
今年3月10日那周,是納斯達克指數達到頂峰25周年,歷史教訓或能照亮AI投資之路。
華爾街日報一篇《從網際網路泡沫看AI熱潮的未來》What the Dot-Com Bust Can Tell Us About Today’s AI Boom,對比認為,儘管許多公司在狂熱追逐中失敗,但為未來打下了基礎。2000年建設的大量光纖網路,就像1900年代的電網、1800年代的鐵路和1700年代的運河,每次大繁榮之後都有劇烈衰退,但基礎設施完善並催生了新一代產業。
這些龐大的AI投資究竟能否像當年的網際網路那樣真正提高生產力,推動經濟發展?AI會成為一種良性泡沫,還是曇花一現?
25年前那周,納斯達克達到網際網路時代的巔峰,五年內飆升超過500%。隨後泡沫破裂迅速而殘酷。無數投資者被新興的網際網路吸引,卻損失慘重,美國經濟也陷入困境。曾經風光無限的公司,如Pets.com、TheGlobe.com以及Webvan等紛紛破產。
今天AI熱潮席捲全球,很多投資者擔心同樣的歷史可能會重演。不過,即使AI真的是一場新的泡沫,當年網際網路泡沫的教訓仍然值得深思:
曾經被過度炒作的網際網路技術,最終真的改變了世界。現在全球最有價值的前七家公司,有六家都是網際網路泡沫時期誕生或壯大的科技巨頭。
那場網際網路泡沫是所謂的「良性泡沫」,它推動了革命性技術的迅速普及。與之相對的是「惡性泡沫」,比如鬱金香球莖、玩具豆豆娃、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這些資產本身並未真正提高社會的生產力。
特斯拉儘管股價虛高,但正在利用資本大量研發電動車、太陽能電池板、自動駕駛技術,甚至以AI驅動的機器人。
科技泡沫也會留下遺產。1994年一家名為General Magic的公司推出了第一代智慧型手機,但當時環境根本不支援,沒有數字網路,也沒有網際網路內容,手機必須通過撥號數據機上網。銷量慘淡,公司於2002年倒閉。
但General Magic創始人馬克·波拉特設想的數字觸屏手機概念,後來被賈伯斯在2007年推出的iPhone實現了。行動網路、網際網路、觸控式螢幕和儲存技術都已成熟。而參與該項目的工程師後來在行業都很成功:托尼·法德爾主導研發了蘋果的iPod與iPhone;安迪·魯賓創辦了全球最大的手機作業系統Android。
無論AI泡沫真假,這波淘汰潮將怎樣上演,希望最好AI將如電力取代蒸汽機,再一次提升生產效率,創造巨大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