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在宋夏战争中败给西夏。让放手去打,心里却想打不赢就议和,那当然打不赢,自己完全没有判断,也没有坚持的战略。“庆历和议”之后,开始接着给西夏上贡。宋每年赐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尼玛上贡都说的这么高大上。
后败给辽国。辽兴宗时以萧惠陈兵宋境。接着,宋朝与辽朝协议,以增加岁币为条件,维持澶渊之盟的和平协议,史称重熙增币。岁币支出中陕西出支为1551万;宝元二年宋夏战争后,庆历二年陕西出支为3363万,几近赤字。
宋仁宗去世后,就连讣告送到辽国时,竟“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麻痹不用打仗就拿钱的好日子到头了嘛。
任用范仲淹搞改革,自己心里却没有真正的判断。范仲淹等人也很快陆续被排挤出朝廷,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只持续了一年四个月就拉倒了。其实就是糊涂蛋,没有主见,就不能久久为功。
宋仁宗是个糊涂蛋,可为啥对他评价那么高?
此博文来自论坛版块:军事天地(Military)
自来帝皇,从无如宋太祖之神勇者。那一套“太祖长拳”和“太祖棒”,当时是武林中最为流行的武功,就算不会使的,看也看得熟了。
赵匡胤的拳法,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名作《纪效新书》就称其为“太祖长拳”,书中的《拳经捷要篇》一节就把“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列为“古今拳家”中的第一大家,并附有各势的拳诀和拳谱,如“探马势”就说:“探马传自太祖,诸势可降可变。进攻退闪弱生强,接短拳之至善。”
至于赵匡胤的棍法,人称“太祖棍”、“蟠龙棍”,或“腾蛇棍”,舞将起来“如金龙罩体,玉蟒缠身,迎着棒,似秋叶翻身;近者身,如落花坠地。打得三分四散,七零八落”。明代军事理论家何良臣所撰的《阵纪》中就评价道:古今棍法,以“赵太祖腾蛇棍为第一”。和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俞大猷,以擅长棍术著名,号称棍棒“妙天下”,他的师傅赵本学就是宋太祖的嫡系后裔。俞大猷在所著“集古今棍法而大成之”的《剑经》当中,把自己棍术的渊源上溯至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生活的时代,擅长骑马射箭、战场厮杀的勇士,可以说比比皆是,但像他这样既能冲锋陷阵,又精于拳术、棍术等江湖武术的,却是凤毛麟角。赵匡胤一到邺都,就被郭威和柴荣看中,被选为柴荣的贴身亲兵卫士,后来成为柴荣的卫士长,无疑与此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
老毛都说了,就看我了
赵家基因里军事能力就弱。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平之高是惊人,不仅农业生产技术非常发达,劳动生产率也是罕见的。汉代每年粮食总产量就为320亿斤,劳动生产率是平均每人2000 斤,人均粮食大约是500斤。唐代粮食年总产量达595亿斤,宋代竟达1284亿斤。唐代按人口峰值6000万计,人均占有粮食近1000斤。宋代人口总数争议颇大,就按范文澜的最高估计有一亿人计算,人均占有粮食也达1300斤。
属实!
群星璀璨,一榜比清朝一个朝代的都强。
问题,忘记了解决问题的终极手段其实是武力,最终失去了解决
问题的能力,碰上小钱喂不饱甚至干脆想害命的对手就玩完了,
北宋就是这么玩没了。
“宋朝的人均粮食产量是中国历史上的高点,到今天都没赶上”, 第一次听说, 深度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