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淘到一本旧书,周及徐(副)教授2002年版的《汉语印欧语词汇比较》。对最近几年潜心研究甲骨文金文和西方字母文字关系的老牛而言,这本书很有意思。显然老牛并不孤独。远在老牛之前,学术界就有意见认为古汉语和印欧语言有关系。
可叹的是,这是一门时常令人啼笑皆非受政治干扰非常大的学问。出于种种原因,直至今天,当代中国显然仍然非常忌讳中国文化和所谓西方文化的联系。不惜把中国和全世界割裂对立开来。甚至闹出种种民族主义笑话。
书里提及,直到1998年,香港都回归中国统治之后,在种种无可抵赖的科学事实面前,中国才承认中国人和欧洲人一样,是非洲智人的后裔。即便如此,人文学科仍然是意识形态的重灾区。
语言比较中国不是没有。但难说质量有多高。举例说,中国主流的汉藏语系学说就很令人费解。如果说汉语和青海(藏)语同源可以理解。但藏南的藏语,无论怎么用屁股去思考,也应该和印欧语系更加亲近。因此除非承认汉语和印欧语有联系,否则汉藏联系很勉强。
另外,一些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同源研究,这些成果并没有被西方同行认可。反而认为这些语言更接近于被踢下大海的南岛民族语系。后世人类基因研究也多少支持这一观点,汉族人和欧洲人美洲人更为接近,距离南岛民族相对遥远。
北京大学海归历史学教授,一位研究中亚历史的权威,曾回忆当年收到指示,不能说“中华文明西来”。可想而知,20多年前的作者,研究和出版这么一本著作,可能承受多大的政治和学术上的压力及迫害。
虽然面对压力和不解,作者仍然报告了713个有对应关系的字词,319组对应的同族词,47个有对应关系的基本词汇,62组有对应关系的同音词,以及一些构词成分的对应。老牛还看到作者记载了一些与印欧相近的古汉语语法结构。
在学术上,和老牛关注文字符号写法不同,科班出身的作者使用传统的语音重构寻找古汉语和印欧语的关系。这其中的一些结果和老牛的独立研究,特别是近年来新的,作者当年还不知道的,考古发掘新发现,相对比映证非常有趣。
举例说,老牛通过观察殷墟王陵区祭祀出土文物上的金文符号,及郑州商城出土王级墓金(银合金)覆面,推断出殷商王族和希腊王族有一定关系。而作者举例古汉语音素和印欧语言类似之处,首先给出的例子就是古希腊语。
随便翻阅了作者发现的一些对应。举例说:【朕】,我也。古汉语发音(**adem)和古波斯语的adam,阿维斯达语的azem类似。这两也是【我】的意思。秦始皇第一个使用这一“外语”作为皇帝专称。也暗示了秦这一飞鹰(秦字上半部,类似于拜火教法拉瓦哈飞翼)国徽国度和中亚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者的一些对应和老牛的独立发现不完全一致。举例说,作者出于读音将【北/背】对应印欧语(英语)的Back。老牛出于字形拆解将【归】对应印欧语(英语)的Back。老牛觉得自己的对应可能更合理一点。
作者也提供了非科班出身老牛所不知道的一些背景知识。举例说,古汉语和古印欧语都没有f发音。这说明老牛将【后】读作fader可能不太正确。虽然这个头对应后世的F。但当年也许不读fader,而是类似于pader或者phader。这也是一种惊喜,pa和【爸】很一回事。
无论如何。这本书对汉语和印欧语的对比研究很有参考价值。老牛也为作者高兴。20多年后,他的著作有了一位知音。
简评《汉语印欧语词汇比较》
此博文来自论坛版块:书歌影视美食游
你是不是准备为这一(中华文明西来的)观点点赞。还是会跟着老牛说:郭也是民科。
同样的,鲁迅算民科吗?当然不算。弃医从文之后,写白话小说之前,鲁迅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沉默积累期。这段时间他在干嘛?翻译外国小说,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前者后来成了《域外小说集》(和他弟弟co-author),后者后来成了《中国小说史略》。当然1912-1919年之间,他还有一份体面的公务员工作,就是教育部的一个职员。你以为他是凭空出世,一鸣惊人?人家研究中外小说都15年了。
你老牛连我问的基本问题都答不上来,还有脸说人家郭沫若鲁迅也是民科?
你要评论印欧语系和汉语之间的关系,首先得上升到 proto-indo-european 和 proto-sino-tibetan 才行,否则看现在的各种语言,都是千奇百怪的。例如indo-european内部,也是看拉丁语和梵语更容易发现联系,而看意大利语和印地语则困难得多。譬如最基本的,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的基本数字1-10,基本人称代词你我他(包括阴性阳性中性、单数双数复数、各种格例如主格宾格所有格给格),这些基本的你都得搞清楚再说。
陈寅恪没有专业只能算到处蹭课旁听更民科。
老牛有钱有闲啊。给专业人士捧场也不行了?
1. 印欧语系里现存各语族里最保守的是哪一个语族?为什么?
2. 汉藏语系里现存各语言里最保守的是哪一类语言?为什么?
陈寅恪刚当教授时没有学位也没有论著,但是有“学历”,极其特殊的“学习经历”。你老牛有什么?
有一个梗。一位开创中国考古的老外。发现山西陕西的彩陶和甘肃的有点像。提出中华文明西来说,也就是说山西陕西的彩陶是从甘肃来的。
这个马蜂窝被批判至今。然后大家发现。乌克兰罗马尼亚发现更难以置信一摸一样的彩陶。包括最早的太极图案等等。这个嘛,某国学界毫无问题。一声不吭。
当然,对皇汉来说,他们是没有问题自称蒙古人种的。虽然自己既不金发也不碧眼。也没有蒙古贵族的R染色体。
比如印地安人,其实是他们传说碰到人就问“殷地安?”而得名
他们问“殷地安?”的原因是他们是殷商后裔,武王伐纣后出逃,怀念家乡,故见人就问“殷地安?”
后来西方人遇到他们,就叫他们“Indian”,充分证明了中西同源,而且起码早在殷商时代汉语“殷地安”和英语Indian是同音的
当然这个作者解释的是不是完全正确,是另一个问题
你鳖立法禁止测(商代)古人DNA也够搞笑的。
老牛身上有智人血统。
难不成你们这些民科是行走的活化石,全身上下都是黄猴子DNA?
但是1928年河南殷墟开始发掘,太史公笔下的商朝一下被考古实证,西方爹学说灰飞烟灭
你们这些民科真是转着圈丢人,要死要活要给中国找个白爹
对了,听说你身上也有发国血统?
1/ 很多后世的材料及(外国)研究成果没看到。影响了判断。举例说,不说新的青铜器,就连妇好墓发掘的时候,郭沫若已经快不行了。更别说古希腊如线形文字B的破译。陈老可能也没能看到。
2/ 两位生活的时代中国民族主义,骨子里的反西方思想,相当浓厚。这阻碍了他们能够进一步发现梳理东西方之间的实质联系。
3/ 他们作为甲骨文和印欧文字的学者,彼此之间的学术领域完全没有交集。研究甲骨文的不知道西方字母文字长啥样。研究印欧文字的也可能没见过甲骨文究竟长什么样。毕竟影印拍照等在当年(1950年代以前)还是很罕有昂贵的东西。
而今天,条件大大不同。我们除了能看到(郭老等的)译文,也能看到原文。甚至可以理直气壮地质疑他们的工作。提出更合理的翻译方法。
科学就是这样。Look Up。亲眼看看,就能辨别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