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两种文字年代相似。线形文字B相对较早,时间大约为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1200年。殷墟甲骨文大约为公元前1250年。考虑到有意见认为甲骨文在殷墟之前可能已有发展,因此这两种文字大致是同时期的。
在线形文字中,有两个象形文字和殷商的文字及器具很相似。
第一个古希腊象形文字是𐃠(编码U+100E0)。就是殷商的【鬲】。鬲这种炊具在中国始于龙山时期(?)。古希腊这种鬲流行于商代早期。到了晚商殷墟时期,鬲三只脚上的口袋消失。因此𐃠对应中商到早商。年代上很接近。大概率是指同一种炊具。
第二个古希腊象形文字是𐂉(编码U+10089)。西方破译为公山羊。对应的就是殷商的【羌】。和甲骨文里的【羌】写法基本一致。下面是甲骨文里的一个【羌】字写法。

线形文字B出土的看来不太多。不排除和殷商甲骨文还有更多相似之处。这也提示我们尚未破解的甲骨文文字是否拼音文字。也许可以和其它西方文字,特别是线形文字相比对。
2、还有不少线性文字B符号没有被包括在Unicode里;
3、我认为线性文字B是象形文字。不是拼音文字。和后世的希腊字母表没有对应关系。但奇怪的是,它能拼出后世的希腊语。
所以线性文字B更像是一种外来文字。希腊人或外来人用这种文字拼出希腊语。就像中文反切拼出中文发音类似。或者中文用拼音拼出来类似。
关于这个外文拼希腊语问题,有时间我再写一篇展开。
“
甗是一种复合炊具,下部是鬲或釜,用于盛水加热,上部是甑,盛放食物,下方的水蒸气通过甑底部的孔洞加热食物。(就像现在的蒸锅、笼屉。)
这是到了战国晚期,随着灶台的普及逐渐被开发出来的烹饪方式。鬲个体功能逐渐被釜取代,转而开始与甑配套构成甗。
甗在东汉之后,逐渐被淘汰,所以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关语汇。
东周之前的甗大多是上下一体的,至秦汉时多为上下分体,由两部分器物扣合而成。
”
【甗】的甲骨文是
【甗】有提手。【鬲】没有。
线性文字B里相应的刻画符号一个例子:
技术,不是文明的标准。
你信这个,就已经上当了。
而你的低賤的证明,就是你上当了这个事实本身。别的标准,都是说辞。
这是一个标准的PUA方法,点汽灯。
你的低贱,是由你自己的行为作为证据的。这就是训练母狗的方法。
我这定义的是文明。他们可以找个合适的翻译。
我提一个古代文明标准:大型铸造铁器+大型城市人口达十万+文字记载的编年史。达不到这个标准的都只算文艺,不算文明。
金属(工具)的意义类似。
这么淺顯易懂的道理,都不明白,也不知是什么回事。
你有光刻机,我有高超音速飞行器,哪个更文明?
文明不文明,不是看有什么技术。
这么明白的道理,你是真不懂还是装的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