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常谈的话题,鸡娃为了什么?似乎各位的目标以及思路就是,我按照这个菜谱鸡娃,GPA达到多少多少,课外活动做ABC项目,再做一些义工活动比如XYZ,那我就应该上Top 5/10/20/50的学校。 毕业了以后就可以进大厂/读医学院/牙医/律师
我觉得归根结底这个思路还是过于着眼于做题。
大学的录取看重三个问题
1.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人生的追求和意义是什么
2.我能为社会和社区做什么
3.贵校的教育资源如何能够帮我实现问题1和问题2的解答
比如说关于问题1:很多华人(包括韩台)会推娃学钢琴,小提琴大提琴, 甚至还有专门学中提琴就因为中提琴比较容易进乐团的(拜托,中提的都是从小学小提然后转中提的好吗。。) 请问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多了解音乐这门语言?还是说只是checklist其中的一项?说实话,这个话题可以单开一帖讨论。 同样这个话题可以引申出问题2:你学音乐,能为你的社区做什么? 各位看官看到这里如果不懂的话,我可以做一个对比,假设老中子女Lingling,从小跟名师学习钢琴,州内大赛获奖若干。老墨子女Miguel,跟小伙伴组个业余乐队,水平一般,不定期在社区的活动上表演。
论水平,lingling甩了Miguel好几条街,但是要论对于申请的帮助,那就未必了。
真实的例子:VA Jefferson High,成绩很好,白人,女子,每周都会去教会给他们弹钢琴或者是Organ。最后去了Wustl的本科,WUSTL的MD/PHD项目,然后去了麻省总院的儿科住院医。看来,人家对赚钱没什么兴趣。
真实的例子2:白人,女,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低配屌丝,但是一直都有身体力行advocate for women health,最后也是top 10 MD。MD期间同时也是一直身体力行的支持Homeless Health Promotion。最后申请住院医的时候,Top 10的内科包括麻省总院的项目都有面试,最后去其中一家。
关注这两个例子,她们的社会项目都是一个长期的,Longitudinal的活动。是一个持之以恒,最好是发自内心的活动,而不是像很多亚裔子女类似于checklist一样的履历。就比如,南加的中介据说还有介绍高中生去越南还是缅甸什么地方去排地雷的(lol,应该就是去两个星期走个过场)。同样是社会活动,这种Checklist类型的经历,对于大学录取帮助并不大。
我见过大部分的第一代华人,想明白问题1,同时去引导子女考虑问题1,就已经很厉害了。这里并不是说华人劣根性如何如何,而是说,东亚那么一个几千年变态内卷环境,根本不可能去考虑这么深层次的问题。 这里我再扯一下,我见过的,听说过的老中MD,尤其是第一代,无非都是想去皮肤科,放射科这些活少钱多作息规律的科室。甚至还有从Top10医学院match到社区医院,单单就为了做皮肤科的。我这里并不是说反对大家赚钱,或者说赚钱有罪,赚钱可耻。咱们再说问题2,你能为社会和社区做什么? 现在假如说有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就是赚钱,I have zero interest in hobbies, I just wanna make money, I wanna make a fucking ton of money,然后,我会拿我的财富去支持和回馈社区。自然而然的,贵校的教育能够极大地帮助我make a fucking ton of money (then serve the community and the society). 那么这个在逻辑上面也行得通。很遗憾,绝大多数亚裔都不符合这样的设定。
亚裔给人更刻板的印象就是,人生的意义就是上名校,然后找一个好工作,赚钱,大房子,豪车,然后下一代继续,至于社区怎么样,社会怎么样, I don't care,反正我住10分学区,我现在不住10分学区,以后我也要换房子,搬10分学区。这样的理念,给亚裔的申请求学之路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如何破局,可以从我提的那三个问题着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