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呼兰河传》

ershiyuan
最近有一部电视剧很火,叫《我的阿勒泰》,改编自一位女作家的书。我正在读这本书,还没读完。这本书让我想起了著名女作家萧红。萧红的名字如雷贯耳,我听过很多关于她的传说,但一直没有拜读她的作品。所以在看李娟的《我的阿勒泰》之前,我先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

初读《呼兰河传》,并未引起太多共鸣。最近,我被各种琐事弄得心神不宁,阅读那些空洞乏味的文字也让我疲惫不堪。看着萧红娓娓道来的叙述,心仿佛回到了我生命中某个隐秘的角落。

书的开篇描述了东北小城呼兰河的刺骨寒冷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果仅从文字上看,或许很容易忽略这本书,因为它实在是太平实了。然而,我的心中却生出一丝淡淡的感动,很久没有读到如此真挚平和,又带着隐隐哀痛的文字了,越读越喜欢。

鲁迅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看来,中国人喜欢看热闹,别人的家长里短总能成为他们饭后茶余的谈资。《呼兰河传》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以萧红的童年生活为视角,描绘了旧时代东北小城呼兰河的各种人物和故事,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百姓落后的生活状态和得过且过的精神面貌,以及愚昧麻木的旁观者心态。

那个只有12岁的团圆媳妇被婆婆毒打时,众人都表示支持。等到她病重时,大家又争先恐后地为她提供偏方。表面上看似关心她的生命,实际上是为了看热闹,并且看得津津有味。冯歪嘴子的妻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去世了,大家又开始议论纷纷,说三道四,认为冯歪嘴子肯定会完蛋,纷纷准备好看热闹。然而,冯歪嘴子并没有被绝望击倒,他和两个儿子在众人的奇异目光中好好地活了下来。。

他们就像鲁迅笔下的看客,喜欢看别人的热闹,喜欢议论纷纷,说长道短,喜欢把别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消遣和娱乐。他们津津有味地观看大泥坑里的动物们在挣扎和各种悲喜剧,妇女追打孩子,小团圆媳妇被折磨致死,有二伯的上吊跳井,冯歪嘴子的妻子和孩子的遭遇。这种“看”仿佛成了乡民们古老的娱乐方式。

在这片土地上,千古不变的悲伤和平凡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年幼的萧红或许只是感到困惑,困惑于命运的残忍,但幸好有祖父在她身边。这个教她念诗、陪她玩耍的祖父,让这个热闹却荒凉的院子成为她唯一温暖的记忆。

再回头想想,人性似乎就是这样,无论过了多少年,尤其是在中国社会。现在网络上也充斥着看热闹的“吃瓜群众”和“键盘侠”。大妈们在网上的各种争论,就像书中的村民一样,一起围观,一起讨论家长里短和说三道四别人的婚姻生活。其实,当你我混迹在论坛上各抒己见的时候,何不是也有书中村民的影子呢。如今的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在以“看客”的身份参与着别人的生活。

我很喜欢这本书,写的特别好!
图片

此博文来自论坛版块:书歌影视美食游

共 4 条评论

  1. Dancerock
    Dancerock

    萧红的小说现在读起来都不觉得过时 故事叙述语言 可惜命运坎坷早早过世

    现在提到民国时期风流八卦就是林徽因徐志摩 其实萧红萧军也是一对 都是民国才女 萧红的命太不好了 还有石评梅 张爱玲 这几个跟林比 其实就差了一个开明呵护女儿的爹
  2. 冬日暖阳
    冬日暖阳

    我没看过这本书, 但是觉得你写的不错。 这种麻木是不是源于那片土地太多的苦难,自己都是在默默承受, 只有在八卦别人时, 才可以暂时减轻自己的痛楚。
  3. ershiyuan
    ershiyuan

    wh 写了: 2024年 6月 1日 21:21 我有点记不清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了,记得有一本写女的卧床已久,身下都生了蛆,看得惊心动魄。呼兰河里有吗?估计是生死场的。印象中萧红笔力很健,不像一般作家心软笔软,她和鲁迅一样冷眼白描,怪不得鲁迅和她共鸣。晚上找找以前的笔记。
    按你上次的建议,张恨水看太多啦,换个女作家😆
  4. wh
    wh

    ershiyuan 写了: 2024年 6月 1日 21:02 最近有一部电视剧很火,叫《我的阿勒泰》,改编自一位女作家的书。我正在读这本书,还没读完。这本书让我想起了著名女作家萧红。萧红的名字如雷贯耳,我听过很多关于她的传说,但一直没有拜读她的作品。所以在看李娟的《我的阿勒泰》之前,我先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

    初读《呼兰河传》,并未引起太多共鸣。最近,我被各种琐事弄得心神不宁,阅读那些空洞乏味的文字也让我疲惫不堪。看着萧红娓娓道来的叙述,心仿佛回到了我生命中某个隐秘的角落。

    书的开篇描述了东北小城呼兰河的刺骨寒冷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果仅从文字上看,或许很容易忽略这本书,因为它实在是太平实了。然而,我的心中却生出一丝淡淡的感动,很久没有读到如此真挚平和,又带着隐隐哀痛的文字了,越读越喜欢。

    鲁迅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看来,中国人喜欢看热闹,别人的家长里短总能成为他们饭后茶余的谈资。《呼兰河传》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以萧红的童年生活为视角,描绘了旧时代东北小城呼兰河的各种人物和故事,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百姓落后的生活状态和得过且过的精神面貌,以及愚昧麻木的旁观者心态。

    那个只有12岁的团圆媳妇被婆婆毒打时,众人都表示支持。等到她病重时,大家又争先恐后地为她提供偏方。表面上看似关心她的生命,实际上是为了看热闹,并且看得津津有味。冯歪嘴子的妻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去世了,大家又开始议论纷纷,说三道四,认为冯歪嘴子肯定会完蛋,纷纷准备好看热闹。然而,冯歪嘴子并没有被绝望击倒,他和两个儿子在众人的奇异目光中好好地活了下来。。

    他们就像鲁迅笔下的看客,喜欢看别人的热闹,喜欢议论纷纷,说长道短,喜欢把别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消遣和娱乐。他们津津有味地观看大泥坑里的动物们在挣扎和各种悲喜剧,妇女追打孩子,小团圆媳妇被折磨致死,有二伯的上吊跳井,冯歪嘴子的妻子和孩子的遭遇。这种“看”仿佛成了乡民们古老的娱乐方式。

    在这片土地上,千古不变的悲伤和平凡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年幼的萧红或许只是感到困惑,困惑于命运的残忍,但幸好有祖父在她身边。这个教她念诗、陪她玩耍的祖父,让这个热闹却荒凉的院子成为她唯一温暖的记忆。

    再回头想想,人性似乎就是这样,无论过了多少年,尤其是在中国社会。现在网络上也充斥着看热闹的“吃瓜群众”和“键盘侠”。大妈们在网上的各种争论,就像书中的村民一样,一起围观,一起讨论家长里短和说三道四别人的婚姻生活。其实,当你我混迹在论坛上各抒己见的时候,何不是也有书中村民的影子呢。如今的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在以“看客”的身份参与着别人的生活。

    我很喜欢这本书,写的特别好!
    图片
    我有点记不清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了,记得有一本写女的卧床已久,身下都生了蛆,看得惊心动魄。呼兰河里有吗?估计是生死场的。印象中萧红笔力很健,不像一般作家心软笔软,她和鲁迅一样冷眼白描,怪不得鲁迅和她共鸣。晚上找找以前的笔记。

评论

© 2024newmitbbs.com

Theme by Anders Noren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