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作为儒教的教主,他有四大护法,分别是颜回、曾参、孔伋(子思)、孟轲,他们分别是孔门里面的复圣、宗圣、述圣和亚圣,加上孔子作为「至圣」,是儒家信徒信仰的五大圣人。
如果没有这四大圣的加持,孔子就是光杆司令了,那个气场至少少一半。
孔子父亲叫作叔梁纥,原本他是宋国的贵族,家道中落去鲁国做武将发展事业,孟献子(也就是孟轲的祖先)曾经称赞他是虎一样的男人。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9个女儿,一个大儿子叫作孔孟皮,孟皮天生跛腿,无法继承叔梁纥的陬邑大夫封号,因此叔梁纥65了还想再找女人生儿子(跟现在很多中国男人一样必须要生儿子),于是找到了颜家有三个女儿家庭求婚,但是又不可能与施氏离婚,只有颜氏家的小女儿颜徵在父母撮合下答应了叔梁纥,两个人由于没有正式成婚,也不能算妾室,野合而怀孕了,孔子算得上是叔梁纥遗腹子,是在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离世。
而在孔子大学13岁是母亲离世,所以孔子在论语中曾经说自己「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从后来孔子把哥哥女儿嫁给自己徒弟公冶长可以知道,经过孔家与颜家两家的斗争和妥协,可见孔子应该是继承了叔梁纥的士大夫的头衔。
由于孔子母亲颜徵在没有过门,可能孔子长期随母亲生活在颜家,并在母亲离世之后找到孔家要求给名分而认祖归宗到孔家。
孔门的五圣的关系最简单的是,孔子和孔伋(子思)的关系,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孔子是子思的亲爷爷。
孔子儿子孔鲤资质一般,所以孔子就隔代培养了子思来继承自己的智慧,在孔子临死之前指定了曾子作为子思的老师接着培养子思,相当于是让曾参来托孤了。
所以曾子就成了孔子创立儒家的第二代掌门人,但是在孔子去世之后,子夏、子贡等不服曾子,曾经一度拥立了和孔子长相相似的有若(有子)继位,但是被曾子一派镇压,这个时候子思背后的孔家势力应该是站队曾子的。
而孟子作为子思的弟子,接着扛起了儒家在战国时期大旗,所以也被儒家称之为「思孟学派」。当然孟子也曾在著作说过,自己并不是子思的亲传弟子,只是在他的门人之中做过私淑弟子。
孟子之所以能够与孔子并列,儒家被称为「孔孟之道」,这除了与孟子才学高经常与先秦思想家搞辩论维护孔子,捍卫了儒家学术地位外,还与上文孟子的祖先孟献子有关,孟献子作为鲁国孟孙氏宗主,在他家里有两个谋士,一个是颜回,一个兹无灵,也就是说,孟子的祖先还是颜回的老板。
而颜回是最为忠诚于孔子周游列国(其实就是在河南转圈)的徒弟,虽然其生平无对国家的任何功劳,为孔门十哲和七十二贤人之首,代表了对于孔子的绝对崇拜。
孔子在《论语》之中始终掩饰不住对颜回的精神状态的喜爱,并且一直当做接班人来培养,颜回也是孔子PUA其他门人的标杆。在中庸里面有这样的句子,「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现在我们推测颜回或许是孔子母亲颜征在家族的人,幼年的孔子有段时间在颜家长大,渡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他看待颜回时候有一种感恩的情结在,二者之间也或许存在一定的血缘亲戚关系。
而有意思的是,颜回相亲也是会回到孔子老家宋国去找老婆。颜回与其他孔门四圣不同的是,颜回是拥有独立的「颜庙」的。
颜回的后代世代相传,传至79代,与孔子家族世袭几乎并列,成为超两千年的世家。
近代上海有所西方大学,叫作圣约翰大学,这所学校是美国圣公会建立的教会学校,曾经出过宋子文、曹云祥(清华大学之父)、周有光(汉语拼音之父)等知名校友。学校里面就有思颜堂、思孟堂,孙中山还曾经在思孟堂为圣约翰大学毕业生演讲,至今在华东政法大学有礼堂旧址。
而思颜堂纪念的两个人,一个当然是颜回,还有颜回的孙子颜永京,他是圣约翰大学第一任校长,圣约翰大学校训是“光其真理”。
清华留学预备学校从中学升级为大学的清华之父曹云祥,其父亲曹子实也是基督教牧师,曹子实是颜永京的妹夫,还是东吴大学校长。颜永京在民国时期能量很大,除了宋子文是他学生外,他的儿子颜惠庆是民国五任总理、三任外长。而孔祥熙为孔子的七十五代孙,儒家的关系网千年不变,相互交织,你现在还觉得中国没有阶级吗?
这也是我反复跟大家科普的,儒教才是犹太教基督教的祖宗。一开始大家可能并不容易接受,但是我相信未来还会有无数铁的事实让你逐渐怀疑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儒教,原来藏的这么深。
话头扯得有点远了!
我们再来扒儒家经典四书的造假,之前论语是汉儒伪造以及刘向刘歆父子编撰已经讲了,就不赘述了,本文主要就《大学》、《中庸》和《孟子》伪造和穿帮痕迹提出质疑。
一是《大学》被传为曾子所作,但是搞笑的是,大学里面出现了「曾子曰」。这就像孔子在论语里面说「子曰」那是门人记载,这里曾子自己的著作里面说「曾子曰」,就很扯了!
曾子是门人对于他的敬称,就算在《论语》里面能够在姓氏后面称为「子」也就孔子、曾子和有子。这里显然是汉儒伪造的痕迹。如果改成「参曰」,会更像一些!
其他伪造的痕迹,就是曾子在世时候是保存儒家,当时儒家是恢复周制,但是他们在春秋时期还是一个在野流派怎么能够一下子就讲出后来汉以后「帝师」身份的话呢?
所谓「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之后才能讲的话,诸侯王主要任务是保家卫国,多生孩子,而不是做君子修身,这里又断片了,不合逻辑。
再就是《大学》《中庸》《孟子》都有明显的引用《诗经》和《尚书》内容的行文习惯,说明是出自同一批人之手,而诗经和尚书是刘向刘歆父子在汉代后才编撰出来的,就可以看出汉儒文化工程的痕迹。
在《大学》结尾处,汉儒假借曾子之口,强调了「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的核心思想。总之,不能以法家方式治国,法家为国家富国强兵就是典型的小人治国,不能跟民(资本家)争利,这是盐铁论之中的儒家的贤良方正和桑弘羊等法家在辩论之中提到的争论焦点,竟然离奇跑到了《曾子》春秋时候的文本之中。
再来看《中庸》造假的问题。中庸是儒家思想的体系化,由孔子孙子来作非常合适,但是不科学的是,子思在写《中庸》时候才16岁,而子思活了80多岁,此后就没有其他著作产出了,并且后来2000多年儒家再没有在哲学层面产生过超越《中庸》思想著作,可见汉儒为了造神,已经什么都干的出来了!
在文本上,《中庸》造假痕迹也很明显。中庸开篇就说出来了儒家的「三句教」,尤其是修道之谓教,辜鸿铭翻译为「religion」非常准确,而儒家成为儒教是在汉朝董仲舒之后才形成学派向宗教转化,怎么可能春秋时期的子思就提出了儒家思想是宗教,要另起炉灶了!
并且开篇就直接称呼自己爷爷孔子的名字为「仲尼」就很突兀。
《中庸》接着借子思之口讲儒家对于社会秩序的三纲五常,以及天下国家九经,显然这个话应该由董仲舒之后的刘向、戴圣等人来讲更合适。
子思提前把董仲舒的思想创造给拿走了,并且他很突兀提出了「继绝世,举废国」,我们之前分析这个绝世和废国就是中山白狄国,并且口号是孔子七世孙孔鲋为陈胜吴广起义时候提出的计策「兴灭国,继绝世」怎么又提前跑到子思这个一世孙那里去?
最为穿帮引发争议的来了,子思在春秋战国时候说出「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不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劳吗,怎么变成子思所在的“国情”?!
当然,《大学》和《中庸》本身都放在《礼记》之中,由戴德、戴圣两叔侄来撰写,他们也没有料到这两篇文章会在宋代抬高无以复加的地位。
《礼记》由于不同人的伪造,后来成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版本出了问题,而戴德和戴圣叔侄两的字号很有意思,一个延君,一个次君,而这个君当然指的是孔子,并且需要指出的是,“大小戴”都是商丘孔子老家的人。
我们之前分析李悝变法时候,知道魏国是战国之中率先变法的国家,并且前期几乎压着列国打,在商鞅变法之后才逐渐落后于秦国,并且处于四战之地,主要是地缘位置上吃了亏。
“梁惠王”是《孟子》一书刻画的一个太想进步但是克制不住自己的一个形象,也是孟子经常拿来PUA和“向上管理”的对象。
孟子里面的梁惠王之所以成为“梁”而不是魏,是因为魏惠王迁都了大梁今开封,显然梁惠王不是什么小诸侯国的国君,甚至可能是秦朝第一个王秦惠文王他的偶像应该就是魏惠文王,魏惠王作为魏国第一个王,由周天子主持诸侯会盟赐封,其国家实力显然不可小觑,哪里还轮得到孟子咨询指点江山?
魏国作为法家人才的黄埔军校,如果你站在魏惠王视角,你就会知道他绝对不可能相信孟子说的任何话,也只会研究秦国是怎么抄袭魏国变法而又后来居上的。
并且魏惠王的父亲魏击也就是魏武侯,魏击是魏文侯灭掉中山国之后的封地国君,中山国就是行儒家而灭,怎么可能魏击之子魏惠王会用儒家治国,听他们空谈理想恢复周制呢?
汉儒在他们的著作里面总是玩弄一些心机,在《孟子》这里就把因法家兴盛的魏国国君形容成为一个寡人有疾的迷茫小国的国君。
由于他们全面伪造了先秦历史和先秦典籍,但是总是漏洞百出,无法自圆其说。
当然,古代读书人是否知道四书是造假呢?我想都是知道的,红楼梦里面的贾宝玉林黛玉就讨厌四书。四书类似于古代学子的校纪校规,类似研究相当于一些屎上雕花的学术论文,虽然没什么用,但是可以用来标榜!
王朝血手系列11: 「孔门五圣」关系链与汉儒伪造《四书》考
此博文来自论坛版块:军事天地(Military)